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簡介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總統路起跑
盧秀燕點頭參選國民黨主席 如何讓朱立倫「華麗轉身」是最大難題
民進黨從2024年底開始將全台大罷免從民團手中逐漸拿回主導權後,以總統賴清德的國安17條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的空戰主軸,以及全台灣開講的組織陸戰,國民黨在各項議題與活動都被壓著打;更不用說藍營罷綠委的連署,因為死人連署佔比太多,讓各地方調查站已經向全台灣的地方選委會索資,像是近日台北市罷免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與吳沛憶的領銜人都被約談,就有黨工私下感嘆,之前黨產遭清算是「家道中落」,這次全台收押、約談黨工,全黨人心惶惶可謂「家破人亡」,而這一切壓力其實都落在黨主席朱立倫身上。
4月份之後,民進黨陸續爆發共諜案,並且都是在各重要政府部門中出現,.........................
◎戴祺修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990期〉
【封面故事】總統路起跑
盧秀燕點頭參選國民黨主席 如何讓朱立倫「華麗轉身」是最大難題
民進黨從2024年底開始將全台大罷免從民團手中逐漸拿回主導權後,以總統賴清德的國安17條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的空戰主軸,以及全台灣開講的組織陸戰,國民黨在各項議題與活動都被壓著打;更不用說藍營罷綠委的連署,因為死人連署佔比太多,讓各地方調查站已經向全台灣的地方選委會索資,像是近日台北市罷免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與吳沛憶的領銜人都被約談,就有黨工私下感嘆,之前黨產遭清算是「家道中落」,這次全台收押、約談黨工,全黨人心惶惶可謂「家破人亡」,而這一切壓力其實都落在黨主席朱立倫身上。
4月份之後,民進黨陸續爆發共諜案,並且都是在各重要政府部門中出現,.........................
◎戴祺修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990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本雜誌收錄卷期
(目前共有628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