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簡介: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
簡介
不在餐廳的料理人
這些不在餐廳的料理人,像是幫我們另闢一條認識食物的蹊徑,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將料理實踐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練就出可以餵養自己的工夫。也是他們始終在食譜文字裡,在 YouTube 影片裡,在每次短暫而深刻的時光裡,讓我們一次次地愛上料理。
編者的話
每個時代,學做菜的方式各有不同。從傅培梅老師打破傳統師徒制,開設烹飪教室、撰寫食譜開始,到有線電視開放後,百家爭鳴的飲食節目讓料理成為休閒娛樂。如今自媒體與社群平台興起,人人都可成為教學影片的主角,甚至將料理實踐為一種生活風格。
這期「不在餐廳的料理人」,聚焦那些不以餐廳為職場,卻透過不同形式參與飲食文化傳遞的人。不論是否具備專業廚師身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延續對料理的熱愛,也讓學做菜的路徑更加自由、多元,拓展出狹小廚房之外的無限可能。
總編輯 陳怡伶
日前造訪一家難訂位的早午餐店,雖然餐點美味,卻因座位燈光昏暗,難以拍出滿意的食物照,整體用餐體驗打了折扣。這期〈待客滋道〉指出:餐廳的隱形殺手,正是對環境細節的忽視。從燈光設計到空間氛圍,如何創造「亮點」,已是餐廳在市場中勝出的關鍵之一。
副主編 洪麗君
幾年前在苗栗參與餐廳評鑑時, 凡是客家餐廳,都會端上經典的「客家小炒」,每家各具巧思,配方不盡相同。本期〈職人細語〉專訪首烏客家海鮮餐廳主廚廖政竑,他顛覆我對這道菜的傳統想像,放大豆干與肉的比例、「小炒」變「大炒」,詮釋出獨具一格的客家風味。
編輯 謝懿慧
剛出鍋的章魚燒,淋上甜醬油、美乃滋、芥末,撒上青海苔與柴魚,上升的熱氣牽引薄薄的柴魚片舞動,是我對其最深刻的飲食印象。〈地方滋味踏查〉來到台東成功,才知道柴魚吃法無比豐富,加到湯裡、包到麻糬裡、炒成蜜汁柴魚酥,每樣皆是柴魚鄉的溫柔滋味。
編輯 徐菀臨
國中時突然流行起香菇太空包,猶記在琳瑯滿目的菇之中,我選擇讓藍寶石菇在家中角落撐起傘柄,最終再將之鮮炒入口。此次閱讀到「菇神」馬康主廚對菇的理解,才發現彼時鼻腔的潮潤、刀尖割過的震動與舌尖的鮮濃,或許就是我最初與土地網絡產生連結的訊號。
編輯 陳彥君
這些不在餐廳的料理人,像是幫我們另闢一條認識食物的蹊徑,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將料理實踐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練就出可以餵養自己的工夫。也是他們始終在食譜文字裡,在 YouTube 影片裡,在每次短暫而深刻的時光裡,讓我們一次次地愛上料理。
編者的話
每個時代,學做菜的方式各有不同。從傅培梅老師打破傳統師徒制,開設烹飪教室、撰寫食譜開始,到有線電視開放後,百家爭鳴的飲食節目讓料理成為休閒娛樂。如今自媒體與社群平台興起,人人都可成為教學影片的主角,甚至將料理實踐為一種生活風格。
這期「不在餐廳的料理人」,聚焦那些不以餐廳為職場,卻透過不同形式參與飲食文化傳遞的人。不論是否具備專業廚師身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延續對料理的熱愛,也讓學做菜的路徑更加自由、多元,拓展出狹小廚房之外的無限可能。
總編輯 陳怡伶
日前造訪一家難訂位的早午餐店,雖然餐點美味,卻因座位燈光昏暗,難以拍出滿意的食物照,整體用餐體驗打了折扣。這期〈待客滋道〉指出:餐廳的隱形殺手,正是對環境細節的忽視。從燈光設計到空間氛圍,如何創造「亮點」,已是餐廳在市場中勝出的關鍵之一。
副主編 洪麗君
幾年前在苗栗參與餐廳評鑑時, 凡是客家餐廳,都會端上經典的「客家小炒」,每家各具巧思,配方不盡相同。本期〈職人細語〉專訪首烏客家海鮮餐廳主廚廖政竑,他顛覆我對這道菜的傳統想像,放大豆干與肉的比例、「小炒」變「大炒」,詮釋出獨具一格的客家風味。
編輯 謝懿慧
剛出鍋的章魚燒,淋上甜醬油、美乃滋、芥末,撒上青海苔與柴魚,上升的熱氣牽引薄薄的柴魚片舞動,是我對其最深刻的飲食印象。〈地方滋味踏查〉來到台東成功,才知道柴魚吃法無比豐富,加到湯裡、包到麻糬裡、炒成蜜汁柴魚酥,每樣皆是柴魚鄉的溫柔滋味。
編輯 徐菀臨
國中時突然流行起香菇太空包,猶記在琳瑯滿目的菇之中,我選擇讓藍寶石菇在家中角落撐起傘柄,最終再將之鮮炒入口。此次閱讀到「菇神」馬康主廚對菇的理解,才發現彼時鼻腔的潮潤、刀尖割過的震動與舌尖的鮮濃,或許就是我最初與土地網絡產生連結的訊號。
編輯 陳彥君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