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 2017/02/09 [第1562期]:台湾老化的失速列车

点阅:1

并列题名:The journalist

作者:新新闻周刊编辑部编著

出版年:2017.02

出版社:新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台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00

附注:周刊

本期内容简介
 
封面精采内容
【封面故事】台湾老化的 失速列车
 
小英首任结束,老人比现在多出一百万人
人瑞数攀升财政吃重,中华民国还有「清朝人」
拼第二大城!林佳龙低调喜迎「超越花妈」
 
【财经】简鸿文身兼多职惹议,台纸盟友反目
【人物】傅崐萁:花莲要做两岸中转中心
【司法】法务部新见解 刘泰英不必再入狱
【财经】苹果意外拉了联发科一把
【二二八事件七十年】陈翠莲《重构二二八》书摘
 
【封面故事】蔡政府遇 「少子+高龄化」双重危机
 
小英首任任期结束,老人将比现在多出一百万人
 
今年2月,台湾老年人口将首度超过幼年人口。这是难以再回头的一
次变动,台湾国安将遇上少子加上高龄化的双重危机,未来10年难
以回避五大人口困境,包括劳力短缺、贫富不均、高教危机、长期
照顾、年金改革等。
蔡英文政府负责人口政策的政务委员林万亿虽然表示,「新政府面
临高龄少子化同时出现,情况比日本还严重,我们已注意到了!」
但他说政府目前正处理几大改革议题,之后会很快去面对。
只是高龄化问题来得又急又猛,也来得那么无声无息,是不是还有
余裕等其他议题处理完才面对呢?

杂志简介
 
《新新闻》创刊于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讨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国际关系,并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闻性周刊;由一群拥有二十多年新闻历练的专业人士所创办。
 
取名《新新闻》的用意,是希望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有别于《旧新闻》,因为,《新新闻》创刊时的台湾社会上尚在戒严时期,台湾的新闻仍多限制与禁忌, 意见市场尤其充斥着国民党说法,而反对人士掌控的媒体,在极端中也不具备专业水准,遂致新闻无法呈现原貌,整个舆论版图为偏狭的、零碎的旧新闻所侵占。 《新新闻》期望发挥媒体的中介精神,使新闻的真貌还原,让意见市场不再扭曲。
 
自创刊以来,《新新闻》秉持着接受公共信托、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为依归,并接受社会力量的监督。《新新闻》企图希望透过新闻媒体,对民主的成长发挥积极的助力。
 
《新新闻》不属于任何政治团体或是财团,超然于一切党派之外,《新新闻》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广大的社会力量。
 
《新新闻》取材的标准是:新闻自由、政治民主及社会公义。透过这三个标准,《新新闻》呈现出来的风格,在台湾这个体制及环境下来看,显得极富冲突及争议,而这正也是《新新闻》的目的,透过这些冲突与争议彻底将社会底层的病根找出来,再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新新闻》在内容呈现上,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两岸关系」、「国际关系」;同时也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差距,试图有所消弭。

  • 人物 若北京急冻三通,花莲要做两岸中转中心 傅崐萁:国民党要硬起来制衡蔡英文
  • 军事 刘和谦、罗本立都铩羽而归,洪仲丘案爆发病因 整治士官 冯世宽用老哏恐难收效
  • 二二八事件七十年 陈翠莲《重构二二八》书摘 台湾从美中共管到「中华民国」载体
  • 小旅行 好山好水好山水 碧潭、乌来走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