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 2020/09/10 [第1749期]:香港菁英「用腳投票」會落腳台灣?

點閱:1

並列題名:The journalist

作者: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編著

出版年:2020.09

出版社: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00

附註:周刊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香港菁英「用腳投票」會落腳台灣?
 
面對港人出走潮,台灣既有人道責任也是吸納人才的好機會
英國BNO計畫熱門,台灣地緣政治風險高
 
八月底中國海警在微博公告,廣東海警局在中國海域查獲十二名想偷渡前往台灣高雄的香港青年,其中包括曾被港警以《港區國安法》拘捕的抗爭團體「香港故事」成員李宇軒。這些港青被捕後遭拘禁在廣東深圳市鹽田看守所。
 
這個新聞讓不少台灣人驚覺,原來台灣已成為港人的「自由燈塔」。從反送中以來,陸續有參與抗爭的香港青年來台灣避禍。《港區國安法》實施後, 港人對未來更悲觀,參與抗爭的青年、商業菁英、學術文化工作者,越來越多港人「用腳投票」,「大江大海」式的移民故事各自指向世界不同角落。
 
這些香港人帶著香港集體記憶到海外,可能在尋找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長久居所,也可能在等待適當時機重新建構香港。在新的香港移民潮中,台灣又有哪些誘因與利基吸引香港專業菁英來台?
 
這波港人出逃對台灣而言,既有救援被壓迫者的人道責任,也是吸納人才的好機會。台灣得審慎面對香港人的用腳投票。
 
◎謝弘一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749期〉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 司法 最高法院刑事庭會議打敗大法庭 一件吸毒案讓法務部長危機總動員
  • 觀天下 現實主義的「大法師」,主張美中和平共存、各自演進 從冷戰到新冷戰 季辛吉怎麼看美中台
  • 數字看中國 中國將成最大核電國 核電外交威脅美國
  • 說書 充斥著性暴力、非法軍火、販賣人口 台灣也推了一把 蔚藍海洋深藏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