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物中風景
文/李時雍
帷幕覆蓋時,展廳內光仍熾亮,但所有的物事、陪伴鎮日的書,卻像已沉睡其中。我急急步行,欲趕赴鄰近的旅館,與前來臺北參加書展的香港導演黃勁輝碰面。十點方過,週五的夜間,才隱隱然飛行,沿途行道的霓虹、百貨的櫥窗,將人的臉,映照得一滅一亮。
早不覺地捲入速度的生活、置身拱廊與博物的日常。我偶爾想起多年前,曾在也斯老師主編的《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中,讀過一篇侶倫〈狹窄的都市〉(1966),小說家藉街道巴士上角色的窘迫相遇,或隔窗對望的陌生鄰人,描寫人際事物的逼仄和疏離。那年造訪了香港,回來後,亦開始閱讀劉以鬯的《酒徒》與《對倒》,徘徊文學的電車、寫字樓、快餐廳間;從六○年代,續讀到九○年代,董啟章的〈西西利亞〉(1992),寫一名男子,愛上了百貨櫥窗裡的塑膠模特兒。香港的窗鏡裡,倒映的也是臺北的物景。
那晚與勁輝導演在旅館一樓的酒吧,談兩地的文藝,他說:「也斯的物件,是城市的東西,看起來很冰冷,不像花草有生命力,但這就是抒情。」用也斯老師自己的形容,就是「現代抒情」。
隔天上午,我們與法國青少年小說家安—蘿爾.邦度(Anne-Laure Bondoux)訪談新書時,她提及藉作為小說形式的何以是電子郵件,解釋說,這正符合作品角色的年齡。令人恍然想起,並不很久前,我們這一世代,也曾生活在一個沒有終端機的世界。
近年,小說和文化史的寫作,有所謂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的轉向,愈關注現代生活的物質性基礎,書寫物件的身世,回想它們如何摩娑、形構我們的感覺記憶。這期封面專題「物質世界」,我們遂與小說家蔡素芬、導演黃勁輝,談談文學與物質,並邀請了顏忠賢、廖鴻基、張郅忻、姚秀山、林育德等,寫下他們的故事。物,有時成為符號象徵、有時令人憶往懷舊,但更重要的啟示是:它們早已交織在我們生命狀態的內裡。
社會學家齊格蒙. 包曼(1925-2017.1)晚期所提出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以事物的狀態為喻,也為思考人類物質文明發展加劇下人際關係紐帶的纖薄不定。約翰.伯格(1926-2017.1)的《觀看的方式》,則已成為引領視覺時代的人們,透析影像背後物質、技術操作的經典作。我們在此際以「愛的狀態」、「觀看約翰.伯格的方式」特輯,邀請讀者們再次以他們的洞見,觀看我們的物質世界。
大學時我曾著迷於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 的低限音樂, 遂因此看了他與導演高弗瑞. 雷吉歐(GodfreyReggio)合作的經典紀錄片:《失衡生活》(1982)、《變形生活》(1988)、《戰爭生活》(2002)。導演以純粹的影像流動,呈現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重力加速度。我印象極為深刻,那晚從放映室離去時,眼底留下的盡是城市中霓虹光束旋律般地流瀉。
物中的風景,看起來冰冷,卻有其抒情。離開導演下榻的旅館,走在凌晨一點的商圈的長廊,所有的西西利亞,都仍保持著淺淺的擬人的微笑。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幼獅文藝》於1954年創刊,堪稱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文學雜誌,是一份專為青年學子量身訂做的文學藝術入門雜誌,亦為青年朋友 通往作家的一把梯子。早慧的文學心靈,可藉由閱讀《幼獅文藝》探索人生板塊;適齡、適性的閱讀,更有助於人生經緯度的定位。曾榮獲文建會「優良文學雜誌」 評鑑、及雜誌出版金鼎獎肯定。
《幼獅文藝》的刊物特色,適讀年齡:高中以上。1.文學:名家及青年寫手的文學創作,冷僻或喧嘩的文藝觀 察。2.時尚:五光十色的、話題的、實用的。3.觀瞻:預見明日成為各界高手的搶先報導。4.培育青年作家的搖籃:國內目前唯一有能力、且願意關注青年文 學發展的文學雜誌;長期以培養優秀青年作家為服務宗旨,幫助讀者擁有敏銳的思考及文字創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