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拚有感經濟 英全防百里侯
從馬朝到英朝「花錢」都找陳添枝
【電視產業的十字路口】千億產業黑暗來臨,業者嗆:NCC用戒嚴思惟管媒體!
【焦點】揭密!誰是一例一休的始作俑者
【政治】挺英派大將陳明文遭新系全面圍剿
【軍事】官校求量降質,未見效益先安排升官
【財經】中國零售新時代,「虛實合一」正夯
【封面故事】拚有感經濟 英全防百里侯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砸兆元
但是一直受到許多突發及外部因素的影響,加上林全也一直在觀
望、尋找最佳的政策推動時機點,所以並無法具體落實。然而,
繼陸客來台銳減衝擊台灣內需消費市場之後,台灣對外貿易也因
川普上台而充滿更多不確定性。在內需及外貿同時面臨不利因
素的雙重夾擊下,英全政府希望藉由擴張財政政策提振經濟的用
心,不難理解。遺憾的是,在選舉因素考量下,「前瞻基礎建設
計畫」難免被縣市長拿來當作施政樣板政績,讓振興經濟的效果
打折。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