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377期]:湛湛《秋水》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17.03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96

附註:月刊

本期封面故事
 
湛湛《秋水》
──風起雲湧的七○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Ⅲ
 
1974年,詩人古丁有感當時詩風晦澀、派別紛雜,且各有主張而不容,故偕涂靜怡擔任主編,邀綠蒂作發行人,於1月1日出版了《秋水》詩刊第一期。一如古丁在〈創刊詞〉所道:「只為開闢一塊乾淨的園地,供愛好新詩的朋友作歸隱式的吟哦,在寧靜中享受詩與美的人生,將名利放逐於詩國之外。」使得秋水在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新興詩社與詩刊中,成為一種浪漫、唯美而獨特的存在。
我們邀請當年深耕秋水詩田的詩人、詩友,透過「我與秋水」的回顧憶往,以及「秋水座談側記」,並刊登秋水最重要的繆思女神涂靜怡及同仁曾載於《秋水》和新寫的現代詩作,為讀者揭開秋水記憶的面紗。同時,3月5日至26日將於紀州庵古蹟舉辦「《秋水》詩刊特展」,讓讀者化為一隻隻的鯨,浸游於秋水湛藍而柔美的汪洋詩海。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談文論藝 從新民族詩型,超現實主義到純粹經驗──洛夫,漂流之木的形色演變
  •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華文寫作的困境與出路──從愛荷華看台灣
  • 采風誌 喧天鼓樂鬧神宮 ──「北港迓媽祖」常設展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