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獅文藝 [第760期]:書評面面觀

點閱:1

其他題名:幼獅文藝 = Youth Literary

作者:幼獅文化編輯部編著

出版年:2017.04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相遇的場所
我最早的寫作,即評論。小說、影評、劇場的筆記。約莫大二大三時,初習文學,充滿好奇、卻也有著相當困惑;那時,常與已踏上小說創作之路的朋友陳栢青交換意見。印象很深的一次,栢青對我說,如果想寫好作品,可以多寫評論,他說那是練習觀看的方法,藉分析,得以進出一部作品的結構與肌理。
就像小孩著迷於精密器械或發光的電路板,都想效法發明家創造留聲或播音的裝置,而兀自將小鐘錶、收音機、電腦主機等,拆解開來,再重新拼裝回去。有段時間,我們各自在部落格上,像做功課般,寫下一篇一篇讀後的拆卸、分析與想法。是否真能更切近創作,我不太確定;但通過書寫,為了更理解作家作品,而開始勤於筆記、折角、搜尋資料,面向不同時代的脈絡,或比較其他論者的目光。那必然是最早的評論與思考的學習。
後來自己轉向文學領域,評論性的書寫成為日常。然而對我來說,真正意識到評論之為何,卻是近兩三年參與舞蹈評論的工作。
因為擔任表藝評論臺的駐站作者,愈頻繁地觀賞戲劇與舞蹈演出,往往週末才離開劇場,心裡即已構思起將寫的文章。書寫發表的即時性,網路的傳播介面,更重要是劇場表演的一次性,都讓我重新思考評論這一獨特的文類,所負載的記錄、觀點、對話的內涵。我常將約翰.伯格(John Berger)經典的句子「觀看的方式」放在心底體會,希望每篇文章,都能具現一種觀看的方式。
真的,是一種「觀看」。因劇場的閱讀,總需你的雙眼在場。執筆時,常會想起創作與表演者迎面投注向自己的目光,也因此每個句子,都成了溫柔的對視。其後,更常反思表演評論、電影評論與書評,在當前文藝環境裡的差異,更感到書評的闕如或某種能動的侷限。
本期「書評面面觀」即是一次多面向的提問,近年,書評的撰寫與刊出轉往網路平臺,得到新的活力,藉此契機,我們邀請了作家們,印卡、傅月庵、楊宗翰、鄭清鴻,分別就觀念、出版、學院等面向談談,也跟隨年輕評論作者陳建男的腳步,走過一篇書評的誕生。此外,包括盛浩偉、翁智琦、廖啟余、林餘佐等,分享曾影響他們閱讀視野的書評。
今年增設的「隱喻與現實」欄位,即是將文學作為思考方法的嘗試,面對當下、提供文學的觀點。一月起,陸續刊出了關鍵詞:私有的廣場、保守與極端、老者、零點與德國四七社、後現代主義、灣生,本月亦有黃慧鳳老師為文論及「勞動者」與李時雋寫網路的「匿名」與暴力。
沿此呈現一種文類的方方面面,也呈現文學的思考。書評不僅是作品與讀者間的中介,實是兩者之間的徘徊。每次離開劇院時,我便如此惦記著。評論是相遇的場所,因心有所動,而念念不忘,而成其迴響。

雜誌簡介
 
《幼獅文藝》於1954年創刊,堪稱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文學雜誌,是一份專為青年學子量身訂做的文學藝術入門雜誌,亦為青年朋友 通往作家的一把梯子。早慧的文學心靈,可藉由閱讀《幼獅文藝》探索人生板塊;適齡、適性的閱讀,更有助於人生經緯度的定位。曾榮獲文建會「優良文學雜誌」 評鑑、及雜誌出版金鼎獎肯定。
 
《幼獅文藝》的刊物特色,適讀年齡:高中以上。1.文學:名家及青年寫手的文學創作,冷僻或喧嘩的文藝觀 察。2.時尚:五光十色的、話題的、實用的。3.觀瞻:預見明日成為各界高手的搶先報導。4.培育青年作家的搖籃:國內目前唯一有能力、且願意關注青年文 學發展的文學雜誌;長期以培養優秀青年作家為服務宗旨,幫助讀者擁有敏銳的思考及文字創作力。

  • 編輯室報告 相遇的場所
  • 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 少與小的想像
  • 為島嶼勞作的人 安定心的人
  • 海的彼端 全家福
  • 亞洲消息
  • 國際音信
  • 文藝散步 物質與回憶的殘片──與徐禎苓走進關渡美術館
  • 作家上課 聆聽文學重力波
  • 經典共讀 以庸常為礦土:美國作家 富蘭納瑞・歐康納
  • 第一本書 日常的毛邊:包子逸的《風滾草》
  • 4月人物 讓詩的腹地更遠更廣:與林婉瑜談詩意的追索
  • 散文 春四春五月
  • 在此相遇 解凍記憶
  • 散文 有一種遺憾──讀李商隱 〈暮秋獨遊曲江〉
  • 談詩論藝 憂鬱,是詩的常態:波戈拉與陸穎魚對談生活與愛
  • 新詩 臉、秋天的餐桌 、雨的雙腳
  • 非虛構寫作論壇 何處艱難,我的書寫就往那裡去:與林立青談《做工的人》
  • 4月選書 尋找最好的解藥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