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1
風起雲湧的七○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 Ⅴ
斑斕大地中的《草根》
我們是草根,在高山之顛,在幽谷之底;
在萬馬奔騰的原野上,在柏油水泥的窄巷中;
我們來了,向下紮根,根根相連;
向上開花,朵朵不同。
1975年5月,《草根》詩刊創於屏東,同年11月將社址遷往台北。1979年6月,出版《草根》第41期後休刊;1985年2月復刊,由24開改為全開海報形式。1986年6月出版至第50期後停刊。《草根》在創刊號中刊載了如勁草蓬勃的〈草根宣言〉,力闡該社設立與創作的宗旨:不偏頗且兼容並蓄的精神,重視詩的藝術性、音樂性及普及性,顯現草根與同期詩社相互迥異的特點。
我們邀請草創之初的詩人們,透過綜論與回顧、今昔詩作,並收錄座談紀錄與詩刊封面輯,使讀者能探究草根詩人,如何在各種詩論與意識形態盤根錯節的年代,堅韌地以詩反映現實。同時,5月2日~19日將於紀州庵古蹟舉辦「《草根》詩刊特展」,且讓詩的記憶長成一株草,尋根溯回一九七○年代,依偎在大地斑斕的草色中。
本期專題2
城南‧水岸
──紀州庵百年之約
1917年,平松德松在台北城南的川端町(今古亭一帶)成立「紀州庵支店」,由於緊鄰河畔,景色宜人,為日治時期的高級料亭。經營期間,平松家族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相繼誕生。
一九五○年代,戰後的紀州庵由國民政府接收作為公務人員眷舍,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並以此為場景寫出《家變》。五、六○年代,不少文學人、文學社團、期刊在此間流瀉,隨著歲月流轉,漸次隱沒。七○年代起,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不約而同以城南為落點,又帶起另一波文學脈流,巷弄間文字的聲息共響。
二十一世紀初期,逐漸頹屺的紀州庵殘蹟在台大城鄉所與在地居民籌組的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下,從保護老樹到爭取古蹟指定,凝聚了社區意識,成為民間力量推動市政發展的成功典範之一。2011年12月24日,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紀州庵文學森林」開館。2014年5月24日,歷時一年修復完成的紀州庵古蹟開幕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