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1】
風起雲湧的七○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Ⅵ
浪濤退盡,惟有詩留下
《後浪》與《詩人季刊》
1969年3月,蘇紹連、蕭文煌、洪醒夫於台中師專校內成立「後浪詩社」,1972年9月,《後浪》詩刊(雙月刊)以報紙形式出刊,秉持「長江後浪推前浪,詩壇新人逐舊人」此創刊精神,呈現青年詩人們對於新詩的熱情與期望。在出刊12期後,《後浪》於1974年7月停刊。四個月後,由「後浪詩社」班底,發行《詩人季刊》,以雜誌形式包容更多內容,除現代詩創作,亦有學術文章特載、翻譯作品、詩歌批評等。自許為「衝浪者」的青年詩人,努力建構自我世代價值的意識,試圖為詩壇開創出另一片樂土。
我們邀請當年衝浪於《後浪》詩刊與《詩人季刊》的詩人,透過綜論與回顧、今昔詩作,並收錄座談側記與詩刊封面輯,讓讀者一同體會衝浪者們面對時代與詩壇的高漲熱情。同時,6月1日~25日將於紀州庵古蹟舉辦「後浪.詩人季刊特展」,讓我們一起在炎炎夏日感受大浪襲來的清爽吧!
【本期專題2】
巴金和他的朋友們
──七十年前的台灣之行
1947年6月下旬,中國著名作家巴金來台一個月,除了為當時在上海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尋覓可能的台北分址外,也拜訪了黎烈文、吳克剛等多位友人。今年六月,適逢巴金訪台70周年,《文訊》與巴金故居合作,藉此專題,回顧他70年前的寶島遊,與友人的交往和情誼,也邀請不同世代台灣研究者、作家,暢談閱讀巴金或接觸其人其事的經驗。
除了紙上專題,6月17日至7月16日,更將在紀州庵古蹟舉辦特展,展出巴金及友人的珍貴影像與書信手稿,一覽一代文化人超過半世紀的互動,許多珍藏文獻為首次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