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380期]:浪濤退盡, 惟有詩留下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17.06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40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1】
風起雲湧的七○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Ⅵ
浪濤退盡,惟有詩留下
《後浪》與《詩人季刊》
 
1969年3月,蘇紹連、蕭文煌、洪醒夫於台中師專校內成立「後浪詩社」,1972年9月,《後浪》詩刊(雙月刊)以報紙形式出刊,秉持「長江後浪推前浪,詩壇新人逐舊人」此創刊精神,呈現青年詩人們對於新詩的熱情與期望。在出刊12期後,《後浪》於1974年7月停刊。四個月後,由「後浪詩社」班底,發行《詩人季刊》,以雜誌形式包容更多內容,除現代詩創作,亦有學術文章特載、翻譯作品、詩歌批評等。自許為「衝浪者」的青年詩人,努力建構自我世代價值的意識,試圖為詩壇開創出另一片樂土。
我們邀請當年衝浪於《後浪》詩刊與《詩人季刊》的詩人,透過綜論與回顧、今昔詩作,並收錄座談側記與詩刊封面輯,讓讀者一同體會衝浪者們面對時代與詩壇的高漲熱情。同時,6月1日~25日將於紀州庵古蹟舉辦「後浪.詩人季刊特展」,讓我們一起在炎炎夏日感受大浪襲來的清爽吧!
 
 
【本期專題2】
巴金和他的朋友們
──七十年前的台灣之行
 
1947年6月下旬,中國著名作家巴金來台一個月,除了為當時在上海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尋覓可能的台北分址外,也拜訪了黎烈文、吳克剛等多位友人。今年六月,適逢巴金訪台70周年,《文訊》與巴金故居合作,藉此專題,回顧他70年前的寶島遊,與友人的交往和情誼,也邀請不同世代台灣研究者、作家,暢談閱讀巴金或接觸其人其事的經驗。
除了紙上專題,6月17日至7月16日,更將在紀州庵古蹟舉辦特展,展出巴金及友人的珍貴影像與書信手稿,一覽一代文化人超過半世紀的互動,許多珍藏文獻為首次公開。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十七年的追尋──從《向左走.向右走》到《忽遠忽近》
  • 采風誌 樹立典範,啟迪後進──嘉義文學步道
  • 活動報導 潛入光影之所在──「2017台北文學季國際作家」今野敏訪台側記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