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 2017/07/13 [第1584期]:大政委有權 凌虐小部長

點閱:1

並列題名:The journalist

作者: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編著

出版年:2017.07

出版社: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周刊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大政委有權 凌虐小部長
無權部長「三沒」:沒有聲音、沒有表現、沒有擔當
內閣背後「伶」,林全照片總有她
 
【焦點】黨內力拱沖喜,賴清德接閣揆,「神救援」有譜?
【政治】退將團體將搭平台,擴大串連抗爭升級
【軍事】志願役士兵招募,上半年僅二八.六%
【香港•20】插滿紅旗的中資新樂園,港味不再
【聰明理財迎戰下半年】特別企畫》聰明理財,迎戰下半年
 
 
【封面故事】大政委有權 凌虐小部長
 
無權部長「三沒」:沒有聲音、沒有表現、沒有擔當
 
被稱為財經小內閣的經建會,在舊時的行政院,因沒有實際的國會監督、以及「產經省經濟」當夯,對台灣經濟有巨大的影響力。馬政府時代行政院組織改造,經建會改組為可以協調更多部會、權力更強化的國發會。
然而林全內閣上台後,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共主持18次委員會議,應出席的19個部會首長缺席者眾,場面之冷清,有著難以言喻的滄桑感覺。
林全曾批馬政府時代的國發會效率不彰,是「小國發會」。但他上台後的「大國發會」卻不以國發會、而以政務委員為主體,陳添枝淪為「陪席」,已不是主導經濟走向、叱吒風雲的角色。
超級部會國發會已淪落至此,其他部會更不用說,部長們有責無權「三沒」:沒有聲音、沒有表現、沒有擔當,民眾甚至叫不出他們的名字。手握大權的政委
們不用負政治責任,法律上有責任的部會卻成為政委們的幕僚單位,英全政府已形成特殊的「大政委小內閣」現象。
 
撰文/李順德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84期〉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 財經 美光、樂金傳意外,記憶體、面板供應雪上加霜 蘋果「固料」 競爭對手恨得牙癢癢
  • 新南向.啟航 新新聞論壇》台灣陌生的印度,將是最璀璨寶石 鄧振中、黃志芳談「新南向」機遇挑戰
  • 地方 一反常態,電視媒體高層竟集體噤聲 三立「海董」上摩鐵 扯出政治惡鬥說
  • 小旅行 美食、美景大滿 夏天 吃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