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享生活誌 [第65期]:用喜歡的食器 裝進美好日常 Scenery of the table

點閱:1

其他題名:享生活誌Life Disign Magazine

作者:我城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出版年:2017.09

出版社:我城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16

本期內容簡介
 
《用喜歡的食器 裝進美好日常》
Scenery of the Table
 
在疲倦的時代裡 找尋生活的美好
講座的時候常有讀者發問,《小日子》的自我期待是什麼,我們的答案總是兩個。
第一,我們希望成為華文領域生活風格雜誌的領導品牌,第二個答案更為重要,
「《小日子》是最貼近臺灣人生活的庶民生活史」。臺灣這十年來在各式各樣的十字路口裡徘徊,價值觀的、認同感的、發展方向的⋯⋯現實生活總是困難重重又令人疲倦,然而在臺灣的日子仍舊是迷人的,因為在這裡的人們,總是在困倦的時代,不放棄找出生活的美好,我們所要呈現的,就是這種「阿雜」時代的美麗紋理。
這期《小日子》訪了居家品牌「厝內」的Where 及Roger 夫婦、超強主婦王哈利、美食編輯李昉、擅長漬物的胭脂食品社創辦人Sharon,他們都不是名廚或藏家,但光看他們器與食之間的搭配,處處都是學問。好吃愛吃的臺灣人以往重食不重器,近幾年對於器物的喜好及研究如繁花盛開,不崇尚名牌,反而更講究手感及搭配,整個餐桌彷彿象徵主義的畫作,轉動的符號之間產生微妙的化學作用,點亮了生活環境。
Where 與我是大學時代即相熟的朋友,她雖身兼兩個品牌的負責人,又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然而在內文中所提到「三餐幾乎都在家張羅」,對照她忙碌的生活看起來很驚人,但所言不假,他們家的餐桌是一家人生活的重心,準備食材跟擺盤就是日常創作的過程,Where 分享:「食器可以陪伴生活,製造日常的快樂,讓吃飯成為一件開心的事」,「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白開水也會變得好喝」,這種善用物品卻不役於物的自在,在家人間自然流動。
資深平面設計師、也是一心多用主婦的王哈利,將以前在紙張間揮灑的設計天分,濃縮進方寸便當之間,不同材質的器物盛裝著各式的料理,「就像穿衣服,我們家的餐桌風景也隨著季節冷暖而有所變化」,王哈利說,「對我來說,有食器為伴的生活,就是把它當作很有默契的好朋友,我在享受它,它也全然接受著我。」
很巧的是,這次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將在年底舉辦以「米」為主題的相關展演,以媒體作為活動載體,廣邀兩岸三地多家媒體,共同就「米」的不同角度及脈絡來解讀及再創作,小日子邀請王浩一老師,就臺灣米的百變呈現來說個好聽好吃的故事,也同場加映小日子所報導過的經典米飯場景。從前面的食器一路讀到米這一部分,就不信你不會想要馬上去挑個喜歡的碗,添飯好好吃上一頓啦。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從小事聚合所成就的好風景
拿起鍋鏟 和義大利人一同料理生活
溫柔攝影 看見浪浪的生活日常
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 擁有空中花園的波蘭圖書館
十年一刻的創作路 夥伴是不可或缺的祕密武器
 
攝影師行走手記
張界聰:北緯49度.溫哥華
 
專欄
馬世芳:陳昇老了, 這並不是壞事
劉梓潔:照見人性的寺院之旅
張曼娟:夏日狩獵者
 
聊聊天
蕭力修 ╳ 洪伯豪╳黃健瑋 ╳ 孟耿如:Wake Up 清醒後的改變與行動
 
封面故事 Scenery of the Table
日日陪伴的食器 讓吃飯成為快樂的必須
交換喜愛的杯碗盤 在餐桌上為生活調劑
收藏百搭的器皿 妝點生活層次感
理解食器素材的感性 創造餐桌的四季風景
SP 到這些店家 挑選喜歡的風格餐具
 
創意現場
盧建彰:下一個十年
 
工作室日常
二樓老公寓裡的鑲嵌玻璃工廠
 
小日子享生活選

雜誌簡介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 小日子行事曆
  • 攝影師行走手記 張界聰:北緯49度.溫哥華
  • 聊聊天 蕭力修╳洪伯豪╳黃健瑋╳孟耿如:Wake Up 清醒後的改變與行動
  • 創意現場 盧建彰:下一個十年
  • 工作室日常 二樓老公寓裡的鑲嵌玻璃工廠
  • 小日子享生活選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