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Taiwan) [第71期]:十年之約 : 敏斯特雕塑展

點閱:1

作者:art plus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17.09

出版社:藝術地圖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80

本期內容簡介

十年之約: 敏斯特雕塑展
自1977年起,每隔十年,雕塑項目展都會在德國敏斯特市舉行。2017年的雕塑項目於6月10日開幕,35位藝術家及藝術組織參展,分別來自19個不同國家及地區,以各種多元的媒介如錄像、表演藝術、媒體藝術等等重新探索雕塑和當代藝術的意義與邊界,共同思考人與公共空間、身體這些雕塑項目展覽40年來不停關注的議題。來到第五十個年頭,敏斯特雕塑項目展但仍保持著自己緩慢的節奏,在藝術旅遊、雙年展盛行的世代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
敏斯特雕塑項目展覽的種種故事要由二戰後的德國說起,1955年是卡塞爾文獻展第一次開幕,它既被認為是對於納粹藝術風格的反省,也被作為恢復和接續了前納粹時期的歐洲現代主義,被稱為第二波現代主義浪潮。當時現代主義的二次潮流已經在杜塞爾多夫、科隆、法蘭克福等城市興起,但並沒有進入德國大部分城市的日常生活。敏斯特這座戰後徹底重建成中世紀模樣的「偽古城」有著對於傳統的執著,納粹的理想主義美學依然是市民心中藝術指標,這個歷史脈絡就造成了敏斯特雕塑項目展覽對現當代的關注,一方面呼應當時在德國對現代美術的熱潮和需求,一方面革新納粹時期留下的審美觀。
封面:Jeremy Deller, Speak to the Earth and It Will
Tell You (2007–2017), © Skulptur Projekte
2017, Photo: Henning Rogge

雜誌簡介
 
《art plus》藝術+++
 
《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找到有溫度的情感,藝術才充滿樂趣。
 
《art plus》以國際、年輕、跨領域為主調,內容涵蓋生活、視覺、表演等面向,為兩岸四地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
 
《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

  • listing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