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輔導月刊 [第381期]

點閱:1

其他題名:諮商與輔導

作者:本刊編輯委員會編輯

出版年:2017.09

出版社: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68

本期內容簡介
 
輔導線上
生命的完成—臨終關懷的哲理
「沒有死亡就沒有人生的完成」,這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泰戈爾的名言。人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一個旅客,因為不知道何時、在何處抵達人生的終點,所以若無其事。一旦身體有狀況,就會感到心理不安,甚至恐懼。因此,特別強調健壯,甚至以此為傲。剩餘的生命愈短愈珍惜它。年老或疾病而人生的旅途接近終點時,會傾訴身體不適,甚至感到不安。這不限於老人。某刊物調查「我希望的死的方法」,回答竟然是「希望驟然結束人生」、「安樂死」、「夢幻般的心情中」、「非常自然地」,有些人卻積極要求「痛苦的時間要短」,許多人不贊成「安樂死」,但是希望避免「靠機器的生命」或成為「植物人」,許多人希望被所愛的人包圍下或單獨一個人靜靜的等待死。由此可見,人所期待的死的方法是形形色色的。「有善終,一切都好」,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希望在心愛的家屬包圍下靜靜地拉下人生的幕,這是人情之常。最近的高度化的醫療似乎與人的微小的願望背道而馳。器械醫療改變了人的死亡狀況,高度器械化的醫療,在檢查、延命的名目下所展開的檢查、檢查再檢查,在延命的名目下所進行的機器的濃厚治療有沒有給面對死亡的病人帶來孤獨、痛苦與恐懼,給家屬帶來憤怒、痛苦與焦慮呢?安寧病房的設置使癌末患者或臨終老人等治療也沒有效的病人住院,與其說是延命,毋寧說是緩和痛苦、安寧的死亡的專業看護讓在死亡的焦慮與恐懼下的患者在最低限度的檢查、治療為目的下,由醫師、護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牧師的充分的人力與時間使患者度過最後一程,在安寧病房的日子不久,讓想要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患者在充滿愛心的照護下渡過最有尊嚴的時日,也有些人是在住家接受這種安排,這是近年來最令人欣慰的事情。
安寧理念產生的背景也許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導入許多醫療機器,延命的手段提升,「安寧」可以說是對於現代這些儀器醫療—徒然的延命醫療的挑戰,因此,有人認為這樣將與消極的尊嚴死連在一起。美國早在一九九O年六月就由最高法院認定「死亡的權利」是憲法上所賦予的權利。死亡的權利是由自己控制自己的生命的權利。日本於一九六二年由最高法院舉出的「尊嚴死」的條件有1.罹患不治之病,死迫在眼前,2.非常痛苦,不忍看下去,3.為緩和死的痛苦而為,4.必須是本人的意志,5.要由醫師親自實施,6.手段在倫理上是適當的。
由於老人人口的增加,在扶養親人的意識的轉變、社會情勢的變化為背景,對於臥床老人、失智老人增加,老人問題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國自一九九五年成立「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由醫師、護理人員、心理師、社工師、宗教人士等積極展開安寧照護的推廣,不只是已經走在第一線的專業人員付出心血,更需要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廣大的社會人士、學校的師生們重視安寧照護的旨趣,加以重視推廣,才能趕上時代潮流,發揮人類愛的真諦。
(劉焜輝)

雜誌簡介
 
「諮商與輔導」月刊是一份專業性的刊物,創刊的旨趣,就是要提升輔導工作的內涵,我們渴望從事輔導工作的同仁以及關心輔導工作的各界人士,能夠共同參與。
 
適合閱讀對象:學校、企業機構、社會輔導機構、醫療機構、感化機構的輔導人員,相關研究所學生以及任何對輔導有興趣的讀者。

  • 輔導線上 生命的完成──臨終關懷的哲理
  • 禪語 枯木裡的龍吟
  • 正向思考 如何制御自己的思考
  • 諮商心 「擔心」最壞的狀態
  • 醫療諮商新天地 65歲高齡到75歲進老年的十年高齡生產力與利他可能性
  • 心靈之窗 湧出希望
  • 華岡式諮商脈絡 愛情相關議題──臨分手
  • 輔導實務 情緒高漲個案之輔導經驗及反思
  • 臨床心理學 臨終關懷
  • 海外來鴻 生命尊嚴
  • 輔導新詩 靈魂原鄉在大地──向沉默大地致謝致敬
  • 新境界 老師們的情人節禮物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