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每個生命,若追溯到最原初的感受,觸感必定是認識世界最直覺的方法。我們都曾經把皮膚當作未知之眼,去碰觸各式軟綿、粗硬、光滑、溫熱……的材質,再一一建構出器物的長相和形象,直到熟悉它。因此,若說器物的材質關係著生命之初的養成,並不誇張;以原始植物加工的器物,保留著植物特有的材質,對觸感來說,正具有不同的表情。
以植物材料製成的器物,看似尋常,卻因僅能手工打造,擁有工廠大量製作所沒有的溫潤,也是文化記憶與情感之所繫。一個滿布灰白皂跡的澡盆,乘載著親情與一頁臺灣林業史;一張藺草蓆的背後,有著柔軟卻堅韌的母親身影;一束香蕉絲,則維繫著噶瑪蘭族的族群認同。在這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仍有一群職人與生活家們,以植物生長的節奏生活、傳承著早年時代的技藝,只因他們深知萬物有時,技藝與情感都需要時間。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豐年社於民國80年發行《鄉間小路》月刊,以生活雜誌的型態,
讓本土農業走進每一個家庭之中;因為農業除了追求經濟性生產之外,
有必要讓農業外的人,認識不同價值觀念的生活型態。
《鄉間小路》一路抱持著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的理念,以軟性為訴求,以趣味性與感性為賣點,以節令蔬果、養生保健、環境生態、生活園藝及鄉村旅遊為主要內容,向消費者推薦高品質的三生農業,表現農村的活力、自然與尊嚴;讓農業與生活結合,讓城鄉更為親近。
《鄉間小路》關心日常生活,報導依節氣生產的食材,蒐集圍繞在餐桌旁的隨意言談和深刻記憶,想像彼此共同的、可實踐的未來。
說她是臺灣最早的農業生活刊物,一點也不為過。二十年來,《鄉間小路》踏實地在寶島上生活,持續記錄在鄉間遇見的美好事物,始終抱持「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的生活態度,每月定期和讀者分享當令農作滋味與在地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