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編者的話
從三月〈驚蟄〉時節-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甦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古早從〈驚蟄〉春耕到〈小雪〉忙完農事收藏。
現代生活雖忙一年到頭,但專技建築師的考試竟吻合農作時序!從〈驚蟄〉努力到〈小雪〉,終於暫告一段落,雖心仍難安,至少已盡人事,只有等放榜的天命了!
繼四月份代誌貝聿銘百歲專輯,黃健敏建築師再撰貝建築師成名經典巨作〈華府國家藝廊東廂〉,縷述東廂延續西廂之擴建,建築師之甄選等。自1968 取得建照,仍繼續設計調整到1971 才動工興建,迄1978 年始完工,備受好評,2004 年獲頒25 年獎。
陳一鳳建築師繼東京、大阪建築之旅後報導美國紐約建築之旅,特別介紹心儀的西班牙Santiago Calatrava 所設計911 世貿舊址的「紐約世貿中心轉運站」。
洪宗翊建築師撰寫普立茲獎瑞士建築師Peter Zumthor的三個療癒作品。
沈沐蒼老師文史介紹〈虎尾地區日誌前期的宗教信仰〉;魚夫連載〈俯瞰花蓮港嘴的最佳景點-松園別館〉。
走過風調雨順的2017 年,讓我們一起期待金耀輝煌的2018 年到來~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FUNmatter 放築塾代誌
輕鬆學習建築。
思考、觀察、想像。
台灣正在一個轉折點上,這趨勢已進行了一段時日,你我他都不免在這段歷史的轉折洪流中浮沉、打轉,可以說我們正在寫歷史-用生命、生活在寫歷史! 既然參與了,是否我們能更積極的在洪流中多激起一些浪花,或許能多少扭轉或引導台灣走向較長久的治平之路!
因著網路及婉君,訊息的溝通異於往日的頻繁及快速,但人們對生活步調的渴望卻日益希望能緩下來過日子,這也就是為何各地民宿、旅遊景點等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將出來的最大原因了!
因此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不應再聚焦於金字塔頂端的菁英階層,而應該更關注基底的養成及「輕熟」的哺育與餵養,從自己腳旁、身邊關切起,因為就熟悉的領域提出針砭,可能較能切中病因或病根吧!
目前台灣建築相關的雜誌,不論是建築師雜誌、台灣建築雜誌,空間雜誌、室內、……,或已停刊的DIALOGUE,都是建築師或系所老師等的發表園地,各系所學生雖可能辦有系刊或畢業專刊,但大抵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流傳,學生在成長的歲月中缺少能互動、學習、整合的平台。雖說目前臉書等網路視訊多如過江之鯽,但能深思且方便收藏咀嚼者又付之闕如!
回想當年求學歲月利用南返,刻意與同學遠赴台南成大、台中東海,課暇趕赴中壢中原等旁聽各校評圖。且曾至逢甲參加六校聯誼(至於淡江則曾因學生黨部訓練活動去住了幾天!),這些異校的經驗,都豐富了我的成長歷練與記憶!
放築塾代誌著眼草根性、多元性,在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我們不想缺席。以建築人曾受的訓練、磨勵,矢志讓生活成為有趣的,成為一種心智活動,也成為志節!我們期待有雷同共識者的參與,一起努力;作伙打拼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