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PM2.5嗆傷小英能源政策
二○二五非核家園 恐跳票
一場霧霾籠罩台灣,牽動中央地方緊張,
打亂電力配置布局,綠色神主牌也搖搖欲墜……
【司法】三中案有機密錄音!案情不利馬英九
●【兩岸】李明哲宣判後,兩岸春天還有得等
● 【二○一八選舉胎動】陳景峻看緊柯P嘴巴,「白綠合」有影?
● 【財經】最夯的頭銜「獨董」,怎麼扮好有撇步
● 【政治】賴清德為什麼天天都穿西裝?
【封面故事】PM2.5嗆傷小英能源政策
一場空汙暴露「2025非核家園」危機
一場霧霾籠罩台灣,牽動中央地方緊張,打亂電力配置布局,民進黨非核家園這個神主牌也搖搖欲墜……
民進黨希望能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達成綠能、天然氣與燃煤占比20/30/50的能源轉型目標,但從815大停電事件,到現在的空汙大作戰,民眾緊盯著會產生PM2.5的火力發電生煤使用量,對於選舉支票的兌現,民進黨政府顯得蒼白無力,其後續回應與作為讓人不禁質疑:非核家園能準時實現嗎?
民進黨政府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明確,但對於行政官僚體系與政府機器的掌握程度太低,導致容易被各存異心的官僚集團玩弄於股掌,永遠也兌現不了選舉支票。
明年底地方選舉,對民進黨執政是嚴苛的期中考驗,未來近一年間,紊亂的能源政策步調與愈受重視的空汙問題,難保不會造成選情翻盤。
撰文/馬偉立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05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