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編者的話
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但冬至卻不是整年度最冷的時候。
正因為寒氣之積發,積重漸成。所以白天已開始漸長,而最寒冷的日子〈小雪〉、〈大雪〉卻在這時候掩至。但這事理也見證著立春也將隨後到來-沒有永遠的冬天。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天道運行證諸人事,台灣在前些年的擾嚷不安中,漸漸進入平順,讓我們迎接
2018 的噴發之年!
黃健敏建築師繼上月份介紹貝聿銘建築師成名經典巨作〈華府國家藝廊東廂〉,縷述東廂延續西廂之擴建等歷程及成就後,本期黃建築師整理國內外介紹貝大師的期刊、著作,洋洋灑灑是喜歡現代建築的讀者按文索驥的好文章。
陳一鳳建築師美國紐約建築之旅後,再撰文介紹美國波士頓閒置空間及舊建築再利用的典範-昆西市場(Faneuil Hall Marketplace),雖是30 年前著手整建的方案,卻仍有值得借鑑之處。
洪宗翊建築師直探法國拜訪現代建築四大師之一的Le Corbusier,從理性到感性娓娓訴說年輕建築師仰望巨匠的真情對話。
楊淑芬特撰書介:介紹專情於學校建築的劉木賢建築師,將他15 年來南來北往的學校設計,收錄結集成書《學校夢田》,共有16 個作品,就有16 個故事。建築是城市的容顏,教育是百年大計,15 年是人生一個段落,是歷史長河一小截,點滴透露一個建築師的成長覺悟,和觀察反省。
台北西區扶輪社,為保存並發揚台灣文化,以實際行動支持專家學者從事相關研究與創作,特別設立「台灣文化獎」,至今已有34 年歷史。本屆台灣文化獎表揚的對象為保存並興發傳統老屋魅力的舊建築。
台灣在歷經高速經濟發展後,好不容易回頭審視我們的文化源流傳承。建築作為生活載體,活生生地顯露出日常的點點滴滴。此次有幸參與年度評選工作,謹對諸委員風塵僕僕的現場探訪,做一忠實紀錄以饗讀者。
魚夫今番介紹〈歐陸嚴謹風格的新竹火車站〉,到目前算是倖存且仍營運中的漂亮車站。沈沐蒼老師文史介紹〈虎尾地區日治中後期的宗教信仰〉都在為台灣史料的保存與推廣盡一份心力。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FUNmatter 放築塾代誌
輕鬆學習建築。
思考、觀察、想像。
台灣正在一個轉折點上,這趨勢已進行了一段時日,你我他都不免在這段歷史的轉折洪流中浮沉、打轉,可以說我們正在寫歷史-用生命、生活在寫歷史! 既然參與了,是否我們能更積極的在洪流中多激起一些浪花,或許能多少扭轉或引導台灣走向較長久的治平之路!
因著網路及婉君,訊息的溝通異於往日的頻繁及快速,但人們對生活步調的渴望卻日益希望能緩下來過日子,這也就是為何各地民宿、旅遊景點等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將出來的最大原因了!
因此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不應再聚焦於金字塔頂端的菁英階層,而應該更關注基底的養成及「輕熟」的哺育與餵養,從自己腳旁、身邊關切起,因為就熟悉的領域提出針砭,可能較能切中病因或病根吧!
目前台灣建築相關的雜誌,不論是建築師雜誌、台灣建築雜誌,空間雜誌、室內、……,或已停刊的DIALOGUE,都是建築師或系所老師等的發表園地,各系所學生雖可能辦有系刊或畢業專刊,但大抵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流傳,學生在成長的歲月中缺少能互動、學習、整合的平台。雖說目前臉書等網路視訊多如過江之鯽,但能深思且方便收藏咀嚼者又付之闕如!
回想當年求學歲月利用南返,刻意與同學遠赴台南成大、台中東海,課暇趕赴中壢中原等旁聽各校評圖。且曾至逢甲參加六校聯誼(至於淡江則曾因學生黨部訓練活動去住了幾天!),這些異校的經驗,都豐富了我的成長歷練與記憶!
放築塾代誌著眼草根性、多元性,在台灣風起雲湧的年代,我們不想缺席。以建築人曾受的訓練、磨勵,矢志讓生活成為有趣的,成為一種心智活動,也成為志節!我們期待有雷同共識者的參與,一起努力;作伙打拼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