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387期]:金針繡繁花.細筆書大河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18.01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44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金針繡繁花.細筆書大河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0冊
2004年4月至2009年10月,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暨《文訊》團隊受國立台灣文學館委託進行「臺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專案計畫,共蒐集整理310位作家相關研究評論資料近十萬筆。在此基礎上,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暨《文訊》團隊再次受國立台灣文學館委託,於2010年開展「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套書編纂計畫,至2017年底,歷時八年,共出版100冊《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為慶祝百冊有成,我們邀請《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的作家、作家家屬、顧問與主編們,以及主其事的歷任台灣文學館館長、審查委員撰文,與讀者分享面對龐大史料工程時,如何以筆為針,向台灣文學前行者致敬,並為後來者繡繪出台灣文學斑斕山河圖。
 
編者的話
芳草如茵,綿延天際
◆封德屏
 
機會、命運,都要從那一天下午說起。1995年10月25日,《文訊》主辦「面對台灣文學」座談會,時任國家圖書館編纂的與會者張錦郎先生,一席「台灣文學需要什麼樣的工具書」的發言,輕鬆幽默又鞭辟入裡,引發廣大共鳴喝采。
大家對發言熱烈回應,我心裡卻是五味雜陳。《文訊》剛結束焚膏繼晷三年、恐怖的加班工作,編纂出一套四冊、計2000頁的工具書《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驚魂猶未定,喘息仍未止。但不服輸,追求更好的編輯魂,再次激勵著我。
於是虛心就教張先生,從編纂文學工具書的步驟,到建立更完善的體例,以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去發想;如何利用雜誌的專欄,做為年鑑、作家作品目錄、文壇及出版大事紀要延續發展的軸線;如何持續用計畫性專題,把過去消失的記憶、片紙隻字,以還原現場、說故事、討論的方式撿拾回來;如何以台灣作家為本,以「作家文庫」的蒐集方式,充實編纂工作命脈的文藝資料中心。
這樣循著專家的指點,以及編輯現場的日積月累,慢慢地充實了我們的史料、圖書,對編纂工具書也就更有條件精益求精了。例如,在編輯《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時,自訂更高的標準,在體例中增加作家來台時間、作品目錄細分文類,並將初版、增訂版時間著錄,同時須標註增訂的內容……顧問之一的詩人張默,眉頭深鎖,憂心忡忡的提醒:「勞民傷財,不必如此,你們會賠錢的……」
承接的工具書品質一次比一次好,更能與時俱進,符合研究者、閱讀者的需求,也逐漸得到委託單位、專家學者更多的信任。故紙堆中尋線索,殘篇斷章裡找答案;不同的作家與作品,不同的創作及出版環境,就有不同的搜尋路徑。千金萬金,難抵「眾裡尋他千百度」如願的當下;找到、重現一件湮沒已久的文件、圖書,工作團隊的歡呼尖叫,勝過任何冠冕的加持。
編纂工具書,漫漫長路,不堪回首!2004年4月到2009年10月,五年半,帶著5位專任助理、25位兼任助理,從熟悉體例、學習如何尋找資料,一路顛簸趕進度,十幾萬筆《臺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於焉完成。2010年3月《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展開編纂,至今(2017年12月)七年九個月,歷經23位專任助理、13位兼任助理,自賴和以降至王拓,百位作家完成。
品質、進度、人力、經費,總讓我操心掛懷,勉力如期達成,也仍恐有未盡之處。本期專輯,前彙編助理白心瀞描繪心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下一層泥土覆罩前,用小小的刷子一點一點清理出過去的殘存,我們所挖掘出的多一點點材料,能給予研究者更多一點的線索,讓台灣文學多樣的綺麗,更系統、細緻地展露於世界文明的譜系中。」李瑞騰教授:「台文館自成立以來,能善用《文訊》資源,包括它的人力、資料和文學社會之人脈,為文學、為社會、為政府做事,實在是國家之幸。」回首前塵,一時百感交集,淚水不爭氣,奪眶而出……
這些年,工作小組愈加成熟,團隊默契良好,工作手冊不斷增補修正,將追求更好品質的精神繼續傳遞。儘管人事更迭,助理鵬飛萬里,我相信,日後走過萬水千山,彼此都會引以自豪,記起:曾經參與這項台灣文學建構的重大工程!

12月1日在東京出差,當晚得知東華大學曾珍珍老師驟逝,極度震驚;出發前幾天,才在電話中一起討論李永平追思會的事。12月10日,舉辦「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永平一生創作及翻譯作品、國外譯本,文脈歷歷的手稿,寫作時抬望窗外的觀音山,影片中自述創作觀,親友、學生的感念,朗讀其作品……文化部長鄭麗君頒總統褒揚令,沒有致詞,全程專注參與,直到結束。
收拾起心情,正籌辦鄭清文追思會,12月14日突聞余光中老師過世,一顆心再難承受。他們的人生風景,不同學思,不同影響,疊和著我們一路追求的文化典範。人生雖如朝露,但求老天放慢腳步,莫讓這個輝煌世代就在眼前飛逝!

去年開始,「青年筆陣」專欄正式上線,內容、風格不拘,新年伊始,專欄名符其實改為「自由談」;「銀光副刊」邁入第10年,新年度新闢「草原副刊」,謝子凡、謝旺霖,領銜首登場,期待芳草如茵,蔚為遼闊翠綠,綿延天際。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同文.異夢──另一種文學追求
  • 采風誌 昭和少女台中市街徒步日記──歷史小說《花開時節》的文學地景散步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