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導讀
劇場不看戲,
看熱鬧也看門道
Aesthetics of Theatrical Space:
Aesthetic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atres
某個晚上,你正要在一個時間趕到城裡唯一的地點。你必須穿過許多不方便的交通路線,被引導到一個像迷宮的通道,然後跟著一群人在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內被關在一個小房間裡。記得要關掉你跟外界的所有通訊,而且不能飲食、喝水,所以,你可能還挨著餓、憋著尿。等到節目結束後,還得趕著最後一班車,直到接近午夜時分,才回到自己的家。啊!你在想:為什麼不躺在自己家裡的沙發上,吃著爆米花,轉著遙控器,看自己愛看、隨時可以轉台的節目;
為什麼不滑個手機,或是看著電腦裡數以千萬計的影片?而要跑到一個這麼多限制又這麼不舒服的地方去呢?
「 因為這個地方是劇場!」從西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劇場建築誕生後,數千年來,劇場一直以這樣獨一無二的面貌,吸引著無數的人走進來,成為它的觀眾,也成為它的信徒。劇場關注人與人的關係,也是社會、經濟、宗教、建築、藝術、思想與政治的綜合體。像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學所興盛的透視法與教堂繪畫的技巧,也都被大量使用在當時的劇場;工業革命後,電力取代蠟燭與煤氣燈,也大舉改變了劇場的安全與技術,更帶來新的視覺美學。每一個時代,劇場似乎都一直在改變不同的樣貌與我們見面,不只是演出的型態,也包含了它的外觀。
1875 年,法國興建了「巴黎歌劇院」(Palais Garnier),建築師查爾斯‧ 加尼葉(Charles Gamier)以當時最流行的新巴洛克式風格來設計這棟富麗堂皇的建築,比先前以羅馬廊柱為主的新古典風格更加華麗。劇場觀眾席頂上的穹頂壁畫,是由當時畫家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以其豐富自由的色彩堆疊風格及夢境場景而「向偉大的歌劇與芭蕾的作曲家致敬」。另外,1973 年在澳洲雪梨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港邊,座落了後現代主義的代表「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外觀獨特的風帆造型,加上背景的雪梨港灣大橋,成了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建築,並於2007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每一個時代的每一棟劇場,都帶領時代的藝術風潮,並反映著當時觀眾對藝術的需求與想像,是誰說劇場裡只能看演出?
本期將透過幾篇文章,帶領讀者以紙上深度觀光的方式來導覽在華人世界的幾個劇場空間。首先台灣由周一彤,以第四面牆之外的空間,來介紹台灣地區戰後的建築風格轉變,對應台灣劇場美學的流轉;楊子是上海的戲劇學者,從她的觀點來看大陸這幾年大劇院時代來臨,所面臨的一些劇場生態變化;道地香港人的鄧正健,是一位老戲骨,由他自己的看戲經驗,淺顯輕鬆的看待港澳劇場的況味;任駿之來自新加坡,是众觀Re-viewers 的劇評人,在現代的空間裡思考與劇場間的關係,介紹新加坡「接地氣」的豐富舞台世界。
最近某次,跟友人談到前一陣子他與父執輩去台中觀光,去了新開幕沒多久的台中國家歌劇院。我問道:「是去看甚麼演出嗎?」,「不是。」他說:「劇
院是一個遊覽車景點。」
「喔,去劇院不看戲?」是的,演出並不一定發生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