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執行主編的話
2018年才剛開春,全球經貿就因為美國的保護主義而籠罩在混亂與不安中。在本期出刊前一個月內,川普先是針對太陽能板與洗衣機加徵防衛關稅,接著又基於抽象的國安為由,宣示要對鋼及鋁製品加徵10 到25%的關稅。由於後者影響對象幾乎遍及全球,因此歐盟、中國都揚言報復,一場全球貿易戰的危機驟然飆高。
在過去30年全球供應鏈緊緊相連的發展下,貿易戰造成的結果絕對是傷人又傷己,因此最後或許只會出現局部性衝突;但無論衝突程度及次數高低,都會震撼各國30年來習以為常的經貿體系。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的經濟與政治實力也不斷增強,西方經濟學者已用「銳實力」(Sharp Power)來描述這種趨勢,給臺灣的壓力毫不意外的也與日俱增。事實上,從2008金融海嘯後,全球貿易力道就已經大不如前,身為極度仰賴貿易的小型經濟體,臺灣很難改變全球態勢,只能靠彈性、創意與調適力來面對這種「新常態」。
這些都是新南向政策產生的背景。新南向政策不僅是為了分散市場的需要,更是引導臺灣走出傳統的架構,重新建立在亞太乃至於全球的定位。本期經濟前瞻以經貿領域為基礎,回顧了新南向政策目前的執行成果與展望,並探討推動新南向政策在非關稅、標準檢驗議題的機會與挑戰,也觸及臺灣版「海外開發援助」(ODA)及強化與泰國經貿互動的成功條件。這些議題都不是過去常見的方向,卻涉及臺灣與新南向國家間在制度及其他「軟」基礎建設的互連互通問題,很有意義。
在臺灣經濟專欄中,也有一篇討論臺日合作拓展新南向市場的文章,點出新南向政策不僅是追求與東協、南亞國家的互動,更可作為強化與日本、美國合作的支柱。最後無論是否有新南向政策,臺商的全球佈局都已來到一個轉折點。本期區域經濟論壇有關於因應環境轉變、臺商投資佈局趨勢及對策的分析,同樣是分析臺灣的彈性、創意與調適力的好文章。
智慧產業及數位經濟是另一個近期全球關注的焦點。臺灣已有很好的硬體實力,也很早就意識到這個趨勢。本期中有對發展智慧城市的探討與建議,有關於結合人工智慧與健康醫療產業策略的分析,有對東南亞國家新創環境及目前成功案例(獨角獸)的歸納,還有WTO在電商議題的進展,提供了這個方向的最新觀察及建言。
最後在中國經濟專欄中,用十八大作指標,探討了中共在十九大的蛻變與未來路線的預測,並且分享了國際機構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評價及人民幣決定機制變革等研究心得。礙於篇幅,還有好幾篇好文沒有介紹,但也都是契合當前經濟動態的內容,同樣不能錯失。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