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到印度不賺快錢賺大錢
新南向航母終極目標為什麼台商只有一三○家?中印關係、印太戰略如何影響台灣?
新南向的「重中之重」,但台商數僅中國的○.一三%、東協的○.五二%
在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口中,印度是新南向政策最璀璨的寶石——連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還有龐大又年輕人口,消費力有如旭日東升正待爆發;處處有商機,遍地是機會。
但印度亮眼的經濟更照見在當地孤零零的台商,目前印度台商只有寥寥約130家。這個蔡政府規畫中新南向的重鎮,難道是看得到卻吃不著的大餅?。
為了開發這個市場,黃志芳兩年內8次造訪印度,最近一次出訪就是5月中旬率團參加德里的「台灣形象展」。本刊隨行採訪5天中,深入訪談黃志芳,暢談政府對開發印度市場的構想。同時也來到了被《經濟學人》(Economist)喻為「印度的廣東省」古吉拉特邦(Gujarat),造訪邦內由印度阿達尼集團(AdaniGroup)運營的曼德拉港(Mundra Port)。這裡是中油評估與阿達尼合作興建輕油裂解廠的地方。
黃志芳形容這筆1800億元的投資,是南向印度的旗艦計畫,並形容中油將如航母,將帶動其他台灣中下游業者群聚印度。
黃志芳要組台灣的國家隊、航母艦隊出征印度,機遇與挑戰是在哪裡?當地台商又怎麼看在印度發展的困境?
此外,台灣表態想加入美國印太戰略,而印度對此戰略態度如何?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武漢會晤,這對印中關係有何影響?又將如何牽動台灣的新南向?
◎張家豪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29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