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客家研究 [第10期]

點閱:1

並列題名:Global Hakka Studies

其他題名:Global Hakka Studies

作者:全球客家研究編輯室編輯

出版年:2018.05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出版地:新竹縣竹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310

附註:部分內容為英文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當客家話成為推動客家認同與再創文化的重要標誌時,《全球客家研究》本期所收錄幾篇文章也正好可以從語言學的視野,提出許多具有建設性與學理意義的思考方向。尤為湊巧的是,配合本刊向蕭新煌邀稿撰文綜述臺灣近三十年來客家研究典範的轉移,正可將客家語言學學理的討論放在知識體系之典範轉移脈絡下重新認識。同時,本期收錄三篇田野與研究紀要,一篇書評與二篇研究機構介紹。內容亦頗有可觀,以下將一一介紹。
首先介紹五篇學術論文。第一篇是蕭新煌的〈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這篇文章採用 Thomas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典範」(paradigm)概念來分析臺灣客家研究如何在九十年代以來之社會運動過程中被建構起來,這不僅包括制度性的建置,也帶動新舊知識體系的轉移。作者挑選九篇學術文章討論知識典範轉移的方向,包括在地化的典範、具有社會科學本質的族群研究典範、族群政治的典範、全球比較的典範,而這些典範轉移也與臺灣民主化與公民化運動密切相關。第二篇文章是廖致苡的〈不説客家話可以成為客家人嗎?〉,文章討論馬來西亞沙巴的 Sandakan 華人社區對客語使用情形。作為當地華人通用語的客家話是此研究論文特別之處,文章經過老中青三代共 52 位受訪人的訪談,指出當地多語互換使用的情形下,客家認同主要透過具有宗族經濟社會意義的客家會館來維持,而不一定是客家話,說客家話時也不一定源自於客家認同,反而源自於家庭經驗,尤其年輕世代就讀華校,多以華語交談。作者指出此客語主流性使得沙巴客家人不以語言作表達客家認同的主要媒介。第三篇是張瑞菊的〈國小四年級客語沉浸教學對學童客語聽說能力的影響〉,作者針對國小四年級的客語學習方式進行實驗,並對未來國小客語教學提出幾項建議。包括突破傳統單向授課,改為情境式融入教學、雙語併用、全面性支持客語學習與應用以及鼓勵家庭客語環境等等。此研究為未來制度化之語言教育,尤其推動幼兒與國小客語教育時提出相當重要的建言。第四篇是邱湘雲的〈客家對句理諺認知譬喻研究:以實體譬喻為例〉,其文章依據譬喻喻體來源對客家諺語之實體隱喻進行分類討論,從人物喻、動物喻、植物喻與食物喻等,探討客家理諺認識其日常生活之哲學以及展現出來的文化特質。第五篇文章是吳睿純的〈客語中的語尾助詞 honn〉,作者採集各種不同的語料,從說話者的語境脈絡分析客語語尾助詞 honn 在語意表達時所代表的豐富性,尤其呈現語言使用者之情感與情緒等層面:包括與說話者期待不符而衍生之不耐煩或不以為然,或是請求確認等等。這篇文章將語尾助詞 honn 的討論帶入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語境脈絡,若與華語的「吧」一併討論,則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到客家語言的社會性與文化性。
上述四篇皆為語言相關的研究,第二部份收錄三篇研究與田野紀要,討論內容細緻,也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主題包括客家女性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客家村落的介紹以及與攸關祭祖的客家墓區的踏查等等。三篇研究地點涵蓋臺灣南、北以及香港荃灣老圍等地,分別呈現不同地區之客家社會所面對的不同文化面貌。第一篇是許如婷的〈臺灣「客家」女性視覺藝術:女性生命經驗、族群圖像的再現論述〉,討論在國家機器的客委會開始推動客家藝術活動時,新竹苗栗地區之客家女性如何在此平臺上發出多元的聲音,並用藝術創作風格來回應之?作者以八位女性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得知,其實踐藝術的精神多來自於日常生活的家人、故鄉與情感,不論表現在花布、繪畫或纏花藝術等等,這些創作不僅是她們向社會發聲的方式,也是她們以行動來創造集體歷史記憶的一種表現。第二篇是江玉翠博士的〈香港客家村落的轉變與延續:以荃灣老圍為例〉,本文不只介紹香港荃灣的歷史,也將荃灣放在較大的香港史脈絡討論其如何從農漁聚落,因應政府土地徵用的城市化與工業化過程,產生地景上的變化;同時,老圍客家社區又如何透過嘗會組織來維繫其客家社會內在的凝聚力。第三篇文章是張永明與曾純純合寫的〈六堆客家墓區田野踏查紀要〉,考察內容為客家祖先崇拜的傳統研究提出更豐富的討論空間,尤其針對無主之古老大人、香火奉祀以及占用墓地等現象進行民俗調查式的記錄,對未來客家宗教與風水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田野訊息。
本期也很榮幸能邀請臺灣伊斯蘭研究學者蔡源林教授為蔡芬芳教授之專書《走向伊斯蘭:印尼客家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撰寫書評。除了介紹專書之重要貢獻,也特別打破一般研究者對「族群與宗教」本質化的想像,為海外華人改宗適應異地生活提供生動之生活圖像。最後,本期也收錄關西臺紅茶業文化館與新市客家文化園區二座與客家社群相關的機構介紹,感謝關西臺紅茶業文化館的館長羅一倫先生以及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局長賴金河先生撰文。不論是來自民間或是政府部門的力量,文化館與文化園區的設置皆為社會大眾提供教育、交流與共創的平臺。

雜誌簡介
 
《全球客家研究》是世界各地客家研究者的刊物,也是世界各地客家社區的交流平台。本刊徵求各種研究領域、學術觀點關於客家社會、文化、語言、文學、政治、經濟、歷史、文物、傳播、政策等各方面理論與實務的論文,期待通過學術研究及社區經驗的對話,增益客家研究的深度、提昇客家族群尊嚴、推動理性的、多元族群社會的建構。
 
Global Hakka Studies is a journal for Hakka resear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It aims to promote a world-wide research network and serve as a platform by which Taiwanese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could share their knowledge of Hakka communities. The main goal of Global Hakka Studies i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knowledge pertaining to the Hakka and to encourage related interactions on a local,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scale. Global Hakka Studies calls for papers from all disciplines that address from various standpoints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Hakka, including Hakka culture, language, society, history, heritage,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Furthermore, apart from gaining more insights into Hakka issues, we also hope that the discussions and the dialogues built up through this journal could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an awareness of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multiculturalism and multiple ethnicities within their society.

  • 編輯室報告 Editor's Note
  • 封面照片介紹 Cover Photo
  • 評論 Book Review 評《走向伊斯蘭:印尼客家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
  • 徵稿啟事Call for Papers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