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 2018/06/21 [第1633期]:王炳忠如何成為「共諜」

點閱:1

並列題名:The journalist

作者: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編著

出版年:2018.06

出版社: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周刊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獨家揭露 王炳忠如何成為「共諜」
 
「糊塗大間諜」與中國官員交往紀錄全曝光
 
 
王炳忠是共諜? 這位三一八學運後一直享有不小網路與線下媒體曝光度的「怪咖」,因涉入周泓旭共諜案被調查,如今已被台北地檢署以違反《國安法》起訴。
 
藉由一曲荒腔走板的<中華民國頌>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他的搞笑形象似乎很難和「間諜」聯想在一起,他身上既沒有○○七詹姆斯.龐德(James Bond)的刺激浪漫,也不像台灣民眾傳統教育中可怕的「匪諜」形象。
 
當對岸國台辦批評台灣檢調辦王炳忠是「喪心病狂」時,不少台灣民眾也會懷疑:「這個搞笑咖真的是共諜嗎?」
 
不過,就本刊掌握的獨家資料顯示,王炳忠與對岸官方的確有深入的交往,包括檢調認為是中國方面金錢上的挹注,同時王炳忠也確實為對岸在台發展組織。
 
至於這些王炳忠涉案證據是怎麼曝光的? 過程更離奇,也讓人不得不「讚嘆」中國對台單位實在是在「積極任事」,才會搞出一齣接一齣的「王牌大間諜」系列。究竟「怪咖炳忠」如何成為「共諜」,請看本刊深入的獨家報導。
 
◎林家齊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33期〉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 軍事 明年上半年,完成打造「網路戰攻防訓練場」 資通電軍要和紅軍AI打AI
  • 兩岸 妄想圓夢的少女圖鑑,大陸女團選秀節目正火 中國版Produce 101 東方女孩展現狼性
  • 小旅行 三貂角看日出、賞海景,聖地牙哥當日來回 國境之東、台灣之眼流露地中海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