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享生活誌 [第75期]:向大海出發 我的海海人生

點閱:1

其他題名:享生活誌Life Disign Magazine

作者:我城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出版年:2018.07

出版社:我城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16

本期封面故事

向大海出發 我的海海人生
被大海溫柔環抱 我們的家

迎接盛夏,七月號我們決定給讀者滿滿的海味。這一期編輯們全員出動,分頭前往宜蘭、基隆、花蓮、澎湖,帶回四篇海邊的故事,有些受訪者是移居,有些是本地人,共同點是他們將自己的人生融進當地海洋之中,從他們的生活裡可以看見臺灣海邊的不同文化,透過他們的眼睛,也看見環繞著島這四周的海洋,如何溫柔地照顧著我們。

原本是旅行婚紗攝影師的唐采伶,因為取景常前往澎湖,漸漸跟這個小島結下不解之緣,而後移居到澎湖,無意間發現岸上聚集了大量海漂廢棄物,開始努力撿拾海漂物並於進行海廢創作的 O2 Lab 海漂實驗室,開放工作室讓大家一起淨灘及改造,采伶說:「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條路行不行得通,但每次遇到困難,大海似乎有種絕處逢生的力量。」即使做著撿拾廢棄物這麼費力的事,采伶卻融入了當地的放鬆與浪漫:「我發現澎湖人只要下了班就會有度假的心情,即使有煩心的事情,到海邊看看海,很快就忘記。」

在花蓮的洄遊吧的創辦人Gigi 家裡經營漁場,在求學期間常常聽到同學討論,「為何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決心從零開始學起,天天跑市場觀察殺魚賣魚,也跟家裡一步步學習定置漁法,「傳統市場其實就是戰場,裡面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學問。」以往個性躁進的她,生活總被進度所追趕,長期跟海洋一起生活的舅舅勸她:「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著急也沒有用。」

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的召集人林書豪並非基隆本地人,但偶然中被正濱漁港的日落所感動,而決定落地生根,用藝術重現港口的生命。日據時期曾經是臺灣第一大港的正濱漁港,帶動了造船、拆船、漁網、五金、製冰等相關產業鏈,書豪及他的夥伴們將港口的點點滴滴收集起來,以音樂、影像、空間等內容策展,結合走讀、講座及工作坊等形式傳遞漁港生活文化,「我常常覺得自己的心和海是很靠近的」。

臺灣四面環海,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海相、生活文化及飲食風貌,就像伍佰老師在〈海上的島〉這首歌所唱的:「海上的島鳥的厝/美麗的世界真少有/海上的島鳥的厝/千辛萬苦的一個巢」希望看完這一期,你能夠開始以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我們身邊的這片海。鬱悶的時候,也別忘了去海邊走走,身為島的孩子,沒有什麼海洋帶不走的煩惱。

雜誌簡介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 小日子行事曆
  • 攝影師行走手記 李盈霞:在路上
  • 聊聊天 陳德政╳柯泯薰:音樂像一根突如其來 縫合內心感性的細針
  • 創意現場 張雍:嚴密監視的溜滑梯
  • 工作室日常 雙和小巷裡的錫器工作室
  • 市場旁的編輯事 吳亭諺:去日本市集擺攤
  • 小日子享生活選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