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5個早知道,成功不繞路
這是許多人回首來時路常見的喟嘆,畢竟過去無法重來、未來無法預知,世事若不如人意,也只能徒留傷感。
人生最有意義的早知道,是旁觀他人的早知道,不再複製遺憾。
文化部長鄭麗君、金融圈董座王友華、暢銷書推手顏擇雅、「非典」會計師周建宏與國民天后徐懷鈺,提出人生早點知道比較好的5件事,與讀者分享。
回顧過去,一路上有感慨、有挫折、有疑惑,但每個決定都成就出現在的自己,別再被過去束縛,踏出更堅定的步伐,邁向更璀璨的未來。
編者的話
別說人生沒有「早知道」
Cheers總編輯 盧智芳
看到這期雜誌封面故事的標題,想必一定有讀者抗議:人生哪有早知道!年輕的讀者大概會撇撇嘴:「又是老生常談或後見之明吧!」年長一點的讀者則可能忍不住搖頭:「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生也不用靠什麼『早知道』。」
按年紀,我當然是偏向後者一點,但基本上,我卻同意人生有所謂的「早知道」。都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方可以看得更遠,能透過別人經驗早知道的,並不是一個「答案」,知道了之後,就可以逃避當下做決定的糾結,或是事後必須為結果負責的不安,像提早知道樂透號碼一樣坐等幸運降臨;但仔細聆聽過來人的心路歷程,爬梳他的決策與行動邏輯,對照之後的際遇,確實能從中萃取出一些足以優化個人思考,或是挑戰既有盲點的觀點。
就像小時候愛玩的遊戲「打水漂」,雖然只是投進一顆小石頭,一圈圈泛起的漣漪,最後卻足以覆蓋整個湖面。或許只是一兩句話,然而進入腦中的資訊迴圈後,誰知道會引起多大的「蝴蝶效應」?假使這是很有意義的資訊,就是值得知道的「早知道」。
系列中的人物故事都很好看,藉由他們對過往的誠實回顧,相信讀者都能找到與自身對應的部分。我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反倒是有將近一千位網友參與的「早知道當時……」調查(見第90頁),仔細讀網友們在開放題中慨然分享的唏噓,果然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遺憾,不分背景、職業與世代。
逝者已矣,但來者猶可追。未來的日子中,還有很多時刻繼續等著我們選擇、探索,或者再度陷入徬徨和迷惘。過來人的智慧,大家就一起好好善用吧!
回家,不是件簡單的事
至於特別企畫,則是由數位內容召集人楊竣傑和記者蘇思云聯合製作的「台青返鄉經濟學」(見第38頁起)。厭倦了大城市的爾虞我詐,想和在地風土人情為伴,回鄉過質感生活嗎?以為是對「小日子」的追求,其實同樣是汗水與淚水交雜的生存戰!這次Cheers採訪團隊足跡涵蓋宜蘭、苗栗、花蓮、台東、台南、高雄,第一手報導返鄉青年最真實的奮鬥故事,他們的抉擇與掙扎,除了在雜誌上先睹為快,7月中上線的數位專輯中,還有更完整精采的圖文互動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