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简介
咨商教育—学校咨商的盲点
我国学校辅导工作从侨生辅导开始,所以彰化师大有建白馆,纪念蒋建白先生,九年国教起步之前我国曾经派遣教授赴美国取经,所以辅导学会首任理事长是英语系教授,当时利用周日开理事会,热烈讨论辅导工作的推动事宜。美国辅导工作从1902年起步,历经教育与职业的观点、服务的观点、咨商的观点、适应的观点、问题中心的观点、教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到了二十世纪初学校辅导工作的重点落实到统整的观点,即辅导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工作,校长、教师及家长共同负起辅导学生的责任,因此,我国国民中小学辅导组织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校内各处室主管均为委员,受过辅导专业训练的辅导主任为执行秘书,并按班级数设专任辅导教师,这是美国摸索一世纪所建构的制度,我们捡了便宜。可是我国教育行政机关却无法赶上时代,例如推行「认养制度」,由毫无辅导专业训练的教师担任问题行为学生的辅导工作,使辅导工作流于形式,现代的学校辅导法引进错误的「学校辅导三级机制」,把心理卫生的观念套在辅导工作的实施上,失去其整体性,辅导组织连家长、职员代表、学生代表也参与,社工人员也担任辅导教师,一言以蔽之,辅导的专业性不进反退。以前辅导教师除了咨商之外还要具备测验、辅导行政、团体辅导、生涯辅导的专业知能。学生有问题行为由辅导教师辅导,如果需要,以个案研究方式处理,有关老师也负起辅导的责任,换言之,辅导工作网罗三级辅导人员,分工合作,才能收效,当前的「学校辅导三级机制」只顾到专业的分工而忽略在辅导工作上的整合,这是违背辅导的哲理的。尤其将辅导列入学生事务处,更难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至于由欠缺辅导专业训练的人员担任辅导工作,其违背常理至为明显。
学校咨商是辅导教师以学生问题为中心、学校教育为背景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或适应、增进人格成长而实施的专业的帮助。尤其校内暴力、犯罪案例、家庭内暴力、课业落后、自杀问题等,辅导教师的工作领域除了个别及团体辅导、咨商之外,心理测验的实施,对于教师、家长的辅导专业协助,还要负责实际状况的调查、与校外的联系等。台大医院精神科主任徐澄清医师退休后协助阳明国中处理需要心理治疗的个案,笔者主持师大学生辅导中心时邀请台大精神科主任宋维村医师每周莅临指导需要转介的案例。学校咨商必须考虑到咨商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让其他教师参与辅导工作、提出咨商有效性的案例,由此看来,原来的辅导系所都改为咨商心理师养成单位,今天的辅导教师在咨商教育的专业程度够不够是一个问题,在学校体制下是否能展开学校咨商应有的整合性也是很大的问题,学校咨商涵盖学业咨商:学习活动的各种问题如学业成绩低落、欠缺学习动机问题,如学习习惯、学习分法、记忆方法等,美国米尼苏达大学波罗(H.Borow.)教授编「学习适应诊断测验」用来诊断学习方法的不适当性,在学习咨商发挥很好的效果即其一例;生涯咨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身体的特征、人生观、价值观、擅长科目、经济条件、家长的希望与学生自己的希望等因素,帮助其生涯抉择的咨商;适应咨商:自卑感、焦虑感、对人恐惧、口吃、失眠等方面的咨商。其内容包括行为上的问题、人格上的问提等。
总而言之,担任学校咨商者必须注意1.对于人的了解与信赖、2.倾听与接纳的宽容性、3.保守秘密、4.不断的自我成长、5.咨商室要成为大家可以无心理负担虽时去利用的地方。
我国各级学校实施学校咨商已经有相当时日,咨商效果的报告却寥寥无几,关键何在?真相如何?也许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之一吧。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