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第16卷第1期(2018/07/01)
主編序
本期《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可看到各國學者從藝術教育的不同視角,配合自身學養進行研究的分享,讓我們可以瞭解各國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發展,開拓藝術教育的視野,非常感謝這些學者的參與。
本期發表於《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的學者,有美國的Sheng Kuan Chung、紐西蘭的Deborah Tromp Green、奈及利亞的 Bello Usman Amsami 和Muyideen Adio Jaji、加拿大 Yi Meng 及臺灣的蔡沛容。Sheng Kuan Chung學者指出培養批判性網路媒體素養在藝術教育上的重要性,將有助於學生參與社會行動,進一步深化文化民主和社會正義。Deborah Tromp Green 學者分享在設計學院以創造、過程、像素化、合作關係、在場和玩性等網線交織而成的因陀羅網藝術治療的教學體驗。Bello Usman Amsami 和Muyideen Adio Jaji學者探索作品集評量法的效益與問題。Yi Meng 學者採用多模態社會語意學的分析手段,對虛擬世界中設計過程進行剖析,發現多模態元素及其虛擬環境可為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虛擬學習環境創造力奠定基礎。蔡沛容學者以後設認知的觀點建構藝術創作歷程的創造力指標,發現屬於藝術理論與創作專家的重要性指標共有14 項。
最後,在付梓之際,感謝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及相關人員的支持,及每一位參與者的辛勞,才能使學刊內容更完善豐富。期待有更多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參與分享,開拓出藝術教育更寬廣的思維;本期能一如往常獲得各界的支持與回響,為藝術教育的多元視野提供更廣闊的國際交流,更期盼各界對學刊繼續支持與鼓勵。
郭禎祥謹誌
世界華人藝術教育學會榮譽主席
臺灣亞洲藝術文化教育交流學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經由國內藝術教育界的耕耘,《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的論文投稿相當踴躍,並透過嚴格的審查,始終維持著高水準的內容。期望在過去編輯團隊辛苦擘建的豐實成果上,能夠繼續茁壯、持續為臺灣在聯結國際藝術教育的視野與交流上,堅持提供一個開放與嚴謹的論述發表平台,並祈海內外藝術界先進大師們繼續給於鞭策與指導支持。 在當今臺灣教育環境中,藝術教育如何定位、落實、發展?藝術教育研究者及藝術教師們,如何釐清當代藝術教育的價值?甚至藝術創作與教育文化間的因果與變遷之其重要性如何?諸如此議題,仍是一個具有相當發展與討論空間的研究課題。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特別出版本學刊,以作為海內外學者發表研究成果之園地,乃期待將有助於提昇國內藝術教育研究水準,並促進海內外相關學者之互動,從而加強國際學術交流。
本刊屬於藝術教育研究成果論述,包括理論或方法性主題研究探討、特定研究專題之系統性綜合評論等純學術性論文。不包括翻譯文稿、報導性文章、整篇學位論文及進修研究報告等文章。
章節
- 主編序
- Editorial
- Critical Cybermedia Literacy in Art Education
- 藝術教育與批判性網路媒體素養
- Reclaiming messy-mudpies & magic through poiesis, education & arts therapy
- 透過創造、教育與藝術治療,找回泥巴團的天真樂趣
- Assessment Portfolios: Concerns and Benefits
- 作品集評量法:效益與問題探討
- Identifying Creativity in Art & Design Education: Multimodal Design Practices in 3D Virtual Worlds
- 發現藝術與設計教育的創造力:三度空間虛擬世界的多模態設計實踐
- 藝術創作歷程創造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後設認知的觀點
- Creativity Indicators of Art Creative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cognition Theory
- 編審委員
- 徵稿
- CALL FO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