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編者的話
當代多元雕塑的美學觀
雕塑能以占據我們所處的空間,真實而非虛幻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存在。觀者的角色以及真正而非虛擬的在場,對立體事物的觀賞體驗而言至關重要,這也是複製技術高度發達的今日,平面的視覺傳達無法完全取代的感觸經驗。21世紀廣泛運用當代媒材的雕塑藝術,已經很難與傳統加(塑的藝術)和減(雕的藝術)創作方式劃上等號,許多立體設計的美學外觀,同樣令人感到賞心悅目。
回顧雕塑在西洋藝術史上的發展,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集雕塑家、珠寶工藝師、美術理論家於一身的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就把設計與雕塑視為一體,當時金匠藝術(goldsmith's art)被認為是最高階的技藝,許多藝術家都曾接受金匠的訓練。切利尼在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中,生動地描述雕塑何以為所有視覺藝術的基礎:「我相信雕塑是所有以設計為基礎的藝術之母。具有良好風格與才能的雕塑家,更容易有敏銳的觀察力,更容易成為好的建築師,與那些不具備雕塑知識者相比,也更容易成為優秀的畫家。」
本期「議題特賣場」以「雕塑的密碼」為題,探討當代多元雕塑創作的實踐與美學觀。從第一位獲得英國透納獎的女性藝術家Rachel Whiteread到明(2019)年將代表英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Cathy Wilkes,透過賴志婷與楊詩涵的文章帶我們一窺英國當代雕塑的發展;蕭瓊瑞從臺灣當代雕塑的表現勾勒出發展的趨勢與觀察;徐柏涵、童鈺華、郭璧慈、余青勳等採訪擅長不同媒材創作的藝術家(徐永旭、陳奕彰、康立穎和郭昭吟),每位藝術家面臨的難題與解密的方法皆不同;張怡馨介紹今年受邀至西澳大利亞參加「第35屆宮伯克年度國際雕塑展」的四位代表─劉柏村、賴永興、梁任宏、胡棟民等人的創作,一同與黃明川導演的紀錄片,代表臺灣在西澳發光。
盛夏的南臺灣,有熱情的太陽和漂洋過海而來的大展。歡迎讀者親臨現場,360度觀看19世紀雕塑大師羅丹的〔吻〕,也看高雄藝術家許自貴超過300組件、詼諧、逗趣、諷刺又充滿各種人生況味的雕塑創作。藝術可以豐富人生,更重要的是,從行動開始!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認識藝術認證 進入藝術認證
大型字型中型字型小型字型
高美館除了配合各展覽出版研究專輯、導覽書暨遊戲書(兒童館專門出版)外,並定期出版年報,將高美館每一年度在研究、典藏、展覽、教育推廣及園區生態經營工作上作一完整彙編,作為年度業務檢討改進之依據。另編印出版《藝術認證》雙月刊(每年6期)。本刊於2005年4月創刊,自2010年10月開始在全國各大書店上架販售,並為廣納更多議題加入,開放對外徵稿,期許以更前瞻、開放、自由的宏觀角度,積極打造一個良好的藝術交流與對話最佳平台。
《藝術認證》是一本好看、容易閱讀且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美術期刊,多次榮獲「國家出版獎(前優良政府出版品奬)」之肯定。《藝術認證》關懷台灣視覺藝術環境與美術相關議題發展,以輕鬆的文字、精美的圖片,進行多方議題的探討論述,及美術文化的對話,並和讀者分享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研究、展覽、教育推廣、兒童美術館、及所屬內惟埤文化園區自然環境生態營造與維護之成果,兼具美術訊息即時性及專業探討。對議題之探討深入淺出,有助於讀者對各議題之瞭解,進而引領讀者對藝術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