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395期]:穿越時光見到你2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18.09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96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文學不了情
 
李永平的《新俠女圖》結集出版了。原本裱框掛在他書桌上方,砥礪他持續創作、他最鍾愛的那幅插圖,如今成了這本書封面、封底的跨頁主圖。新書在手,前景歷歷在目,情緒複雜,噙著感傷的淚水,心裡卻有潺潺的暖流。
 
永平過世快一年了,但總覺得他還在我們身邊。當時病情的驚心、轉折,牽繫著幾位朋友。黑夜中奔馳急診室,手術室旁焦急守候,出入充滿藥水、憂傷的病房……。我們擔心他的病情變化、營養均衡、化療體力……,而他只在意這本小說能不能寫完,持續創作已成為他生命最重要的目的。因為永平,幾位朋友更緊密聯繫,但再多的關愛協助,仍擋不住他病體的崩壞。
 
他的弟妹親屬六人,遠從沙勞越古晉市前來奔喪,一時之間,悲傷忙亂交雜。永平離鄉50年,父母早逝,前後返家三次。他受到最高教育,又有傑出表現,兄弟姊妹都引為榮耀。我們也把他的弟妹視為親人,因為人生地不熟,遠來不能久留,我們通力協助,連日趕辦告別式、誦經、火化、海葬……身後諸事。
 
《文訊》與永平的關係,始於1987年4月,29期的〈李永平答編者五問〉。早先《吉陵春秋》出版,好不容易聯絡上他,他卻拒絕專訪,只同意讓我提問筆談。雖然只有五個題目,但問答中已有交集。此後,近十次刊登他的作品書評,以及邀稿,連續幾次專訪。永平的創作歷程及精神,作品的重要性,在在值得記錄、書寫傳誦,《文訊》責無旁貸。
 
得知永平創作《新俠女圖》同時,也驚聞他罹患重症。盡速聯絡轉院,安排醫療專業及手術,希望能協助他打敗病魔完成創作;一方面安排刊出前的插畫、打字、排版及校對事宜。八月《文訊》開始連載,希望永平專注創作,能舒緩他病體的痛苦。然而,《新俠女圖》終究停筆在他未乾的墨跡上。
 
去年12月10日,辦完追思紀念會,《文訊》同仁繼續協助處理永平遺產的問題。雖然請了專業代書,仍深深體會以外國人身分繼承遺產,手續的繁複、嚴苛及不合理。今年三月及六月,弟弟永輝代表其他親人,兩度赴台處理遺產。令人驚訝感慨的是,永平生前省吃儉用,竟然留下一筆為數可觀的現金及保險。幾經波折,終於他的親人都能圓滿依法繼承。六位兄弟姊妹,雖未從事文學創作,但因為二哥永平的影響,這一年來,與永平幾位好友,有成、嘉謙、金倫、貴興的相處,與麥田、《文訊》一同度過許多艱困的時刻,他們決定自永平遺產中分別捐獻一百萬元,掖助情意相挺的《文訊》,以及回餽母校台大中文系,完成永平鼓勵後輩創作的心願。
 
《文訊》承接了這筆餽贈,萬分感念珍惜,一定會秉持永平的信念,繼續前行。正如他的好友、作家張貴興所言:「在永平一輩子念茲在茲的台灣土地上,留下一縷文學香火、一曲傳唱不輟的文學不了情。」
 
久未探望尉天驄老師。這回除了邱怡瑄、蔡昀臻,同行還有年輕的朱宥勳、謝宜安。陽光透進窗簾,輕灑在盛開的文心蘭上,我們圍繞著尉老師,聽他談王夢鷗、談《筆匯》……。老師身體仍在調養,可是連著兩個多鐘頭,導言從五四運動談到近代中國文化思潮,主題再回到王夢鷗的學思歷程,真是寶刀未老!
 
專題「穿越時光見到你」進入第二個月。一群1980後的年輕文士,深廣閱讀、搜尋、訪問,甚至是傳說及想像,穿越了時代藩籬,將文學種種可能,通過他們的景框、視窗,描繪呈現。這不僅是文學的探索,也是世代文學人的交會及叩問。唯有如此,文學的脈流永遠不斷。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談文論藝 不向星空尋夢,在大地植根入世──笑讓塵埃論短長的匠人魂:向明(1928~)
  •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庸碌之餘,靈光乍現──關於寫作者的生活
  • 采風誌 慢行台南,走唱土地的歌詩──謝銘祐的音樂轉向與關懷
  • 活動報導 你應該具備的著作權法基本功(上)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