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中資木馬」占領高雄港?
從碼頭到人才,中國錢買遍全台灣
中國國有最大貨櫃航運商中遠 疑繞道入主台灣碼頭
蔡政府雖被北京「主動隔離」,但中資設法繞過台灣法令入台卻仍持續進行,在淘寶購物、滑小米手機、找順豐速運、在愛奇藝上看中國劇、用微信支付結帳都緩緩成為國人習慣,而中國《電信條例》明文規定政府有資訊監控權,台灣人的個資只怕已逐漸隨這些管道流失。
這種「溫水煮青蛙」,都沒有「中資入侵高雄港」那樣讓人驚悚。
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最大貨櫃航運商中國遠洋集團透過併購香港董浩雲家族的東方海外,疑似取得高雄港貨櫃碼頭經營權,經由外媒披露後,引發了台灣人的擔心,畢竟中資入侵台灣港口,產生的問題不只是經濟利益的損失而已,還有國防的漏洞。
東方海外也擁有美國加州長灘港碼頭,而美國因應中遠併東方海外的處理方式,顯然比台灣政府更嚴格謹慎。
中資繞過台灣法令漏洞控制企業,不只收集台灣各種資訊,還收買台灣產業人才,甚至插旗台灣金流、物流,這匹「木馬」肚子裡面的先遣隊,在台灣已成功搶下多個灘頭。
◎張家豪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47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