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简介
编者的话
2018年5月1日,令人尊敬的彭镜毅老师辞世了,享寿68岁。彭镜毅老师是亚洲秋海棠分类研究的巨擘,也被国际植物分类学会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一生采集的植物标本超过25,000号。中央研究院植物标本馆在他和团队努力下成为东亚最重要的标本馆之一,中央研究院研究温室更是世界上秋海棠活体收藏最重要的种原保存地之一。分类学界为表彰彭老师的贡献,以「彭氏」命名的植物便多达8种,彭老师的影响力扩及整个世代的华人植物分类学者,海峡两岸鲜有人能与之相比。
彭老师走后,在社群平台上,许多学者纷纷发文回顾老师的成就、细数与老师相处的点滴,充满不舍与怀念。为纪念这样一位卓越学者的贡献,本刊特别邀请与彭镜毅老师渊源颇深的师长及学生撰文描述老师的学术成就,另有学者虽然未与老师熟识,却在标本蒐集过程中发现老师鲜为人知的重要纪录,本刊一并邀稿,让读者完整了解彭老师在植物分类学界的重要地位。请看「悼念敬爱的彭镜毅博士」、「菊科、水丁香、秋海棠与HAST:记彭镜毅老师的学术贡献」、「忆恩师彭镜毅博士」及「彭镜毅老师台湾植物志重要标本选介」。
本期季刊另有其他精采文章,一起来详读。琉球狐蝠有5个亚种,在台湾被列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的台湾狐蝠为其中一亚种,作者赴日本冲绳县探寻另一亚种折居氏狐蝠,在「探寻冲绳飞狐─折居氏狐蝠」中,有诸多的心得交流与分享。本刊曾于第86期刊载过谜一般的留鸟小虎鸫,本期另有作者重新回顾其分类历史,并加入标本检视后的辨识心得,整理为「小虎鸫的分类回顾与外形辨识」。「城市里的公民科学计画」作者介绍了国内外以系放方式追踪城市鸟类的数个公民科学计画,说明它们的发展与运作概况。「南澳地区黑翅鸢繁殖观察纪录」,一起来看看宜兰南澳地区的黑翅鸢如何繁殖及育幼。人工浮岛有许多功能,可以美化景观、保护堤岸,也可以提供水域生物栖息空间,「溼地方舟—人工生态浮岛」作者介绍人工浮岛的实例及生态功能,并以制作经验说明素材挑选要诀及制作方法等供读者参考。
活动报导中,「昆虫是我们共同的语言—2018国际膜翅目昆虫研习工作坊在台湾」介绍此一在各国举办过7届的跨国研习课程,首度移师亚洲并选定台湾举办的过程。南投县集集镇境内蚁患猖獗,不但居民饱受困扰,恐也危及自然生态,特生中心特别邀请彰化师范大学林宗岐教授前来勘察并提出建言,请看「疣胸琉璃蚁肆虐集集 特生中心商请专家来献策」。每年7月第一个周末为「世界萤火虫日」,「台湾2018世界萤火虫日活动报导」介绍特生中协办该活动的过程。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所有为自然生态所做过的努力,终将成为自然的历史,留与后代子孙。谨以本期季刊,向彭镜毅老师致敬,也向每一位致力自然保育的工作者致敬。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