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輔導線上
人道主義—「癡呆症」的病名走入歷史
過去常用的「痴呆症」(Dementia)一詞因為給人只以高齡者為對象的印象,所以會給人差別印象之理由從DSM—5刪除,改用「神經認知障礙」的診斷名稱,年輕人也可能因為外傷導致後腦損傷或HIV感染造成認知障礙的可能性。認知障礙不是只有特別的人或其家屬的災難,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碰到的慢性疾病,但是因為社會的瞭解並不充分,一知半解的情形較多。目前能讓認知障礙者安心生活的合作體系雖然積極努力中,距離理想還差一截是無可否認的事情。
在支持當事人、家屬時應該注意下列幾點:
1.要考慮認知障礙者的心情。認知障礙的症狀有核心症狀與周遭症狀,也可以稱為行為、心理症狀。所謂核心症狀是(1)記憶障礙,(2)時間、地點的混淆,(3)不能計算或判斷等症狀,其症狀出現的情形有個別差異,此差異使照顧的負擔感有很大差別。例如核心症狀的記憶障礙即使很輕,有人從初期階段就有焦慮感或心情沈悶的症狀,有人雖然記憶很差,其周邊症狀不顯著,乍見之下很難把握認知障礙者的狀態者也不少。有自覺的人,最重要的是支持因此而煩惱的當事人。周遭的人要注意對於當事人不能濫說「不要緊」,當事人鼓起勇氣告白,如果周遭的人說「不要緊」,將使他「再也不能說出自己的心情」。至於沒有自覺的人,周遭的人最忌諱的是揭穿事實制止當事人的發言。因此,考慮當事人的心情是最重要的,有時候甚至不糾正其錯誤而配合他所說。
2.要考慮看護家屬的心情。看護的家屬不僅是身體看護的負擔,因為需要面對當事人所訴說的焦慮感或憂鬱狀態、認知障礙等心理層面的看護壓力,每天都受到身心的負擔。首先看護者要面對的是被告家屬是認知障礙時的「驚愕」時期。這個時期不會很久,很快的,家屬的心會轉移到「否認」的時期。潛意識會否定家屬的認知障礙。當事人的週邊症狀出現之後會感到「憤怒」,此憤怒向外或向內發出。向外發出的對象是醫療、看護、福利、行政等。另一方面,一旦察覺到最信賴的對方也有其限制時,家屬的憤怒會轉向內。要注意的是壓抑「生氣」之後「憂鬱」就會侵襲看護家屬。通常在看護者本身不察覺之下會有「不適當的行為」,甚至有「虐待」行為。因此,首先要考慮的是保護受害的當事人,舒解看護家屬的壓力,防止造成新的壓力。
3.要支援支持關懷的人員。這種悲傷親和性性格也適合在看護現場奉獻的支援職務。對於「在認知障礙關懷的第一線」的支援仍然不夠。例如為了改善在現場奮鬥的工作人員的心情,醫療單位嘗試實施心理教育,第一部分是提供資訊的時間,第二部分是參加人員自由交換意見的時間。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對於實際工作者的壓力管理也有效。進修內容是每月一次,三十分鐘的提供資訊、九十分鐘的「自由交談」。資訊提供包括(1)照護人員的多餘的壓力,(2)職場常見的症狀,(3)壓力控制,(4)治療方法,(5)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6)支援職的家屬能夠做的事情,效果顯著。
4.要考慮社區支援系統。除了支援認知障礙的人與家屬之外,也需要形成支持支援者的關係,形成可以互相信賴的社區。考慮到遵守秘密的前提下,由社區合作保護當事人與家屬,如果感到危險要及早建構社區的安全體制。社區的人是「支持也是被支持」的存在。因此,需要互相承認彼此不同的地方,如果遇到不同的做法,我們能不能克服互相的差異,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涉及認知障礙的職種之多也是將來需要克服的問題之一。不同職種的觀點如果有差異,需要超越此差異互相尊重、建立合作體制。例如家庭照護人員、社工師與醫療、護士的觀點之間有所不同,此乃理所當然。能不能超越此差異,在想法的大體上互相暸解,這是社區啟發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我國的認知障礙對策已成為共同關心的話題,提升認知障礙的醫療與生活的品質,如早期診斷與提供適當的醫療、支持家屬、未滿六十五歲認知障礙者的對策、看護報酬的調整、網路支援的重視、認知障礙者友誼俱樂部的活動、加強認知障礙者家屬的心理教育等都是世界各國積極實施的措施,可供我國的參考。
章節
- 輔導線上 人道主義──「癡呆症」的病名走入歷史
- 專題探討 認知症 認知障礙者的家屬需要心理教育
- 諮商辭典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
- 自我啟發 瞭解對象有助於集中精神
- 臨床心理學辭典 阿茲海默型認知症(Dementia of Alzheimer type : DAT)
- 壓力教室 自我控制與意志力
- 禪語 無事是貴人
- 深層心理學 犯罪與智力的關係
- 諮商心 裡面的我、外面的我,兩個我
- 心靈之窗 笑容是冬天的陽光
- 醫療諮商新天地 以安寧緩和照顧的心作失智症照顧~日籍媳婦與台灣公婆失智症的照護經驗
-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十一)
- 般若心經 「八正道」
- 華岡式諮商脈絡 家庭與親子相關議題
- 黑白集 到了徬徨時
- 新境界 因愛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