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
在旋轉的世界裡,不能沒有你-瑞典國寶斯凱孚
百餘年來,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中舉足輕重的零組件,其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上的旋轉運動,大幅降低設備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它是執行機械旋轉動作的關鍵零組件。 「機器裡的軸承,好比人類的心臟。如果你能事先知道血管的阻塞狀況而及早處理,便能避免心肌梗塞等意外的發生。在如馬達等旋轉機械中,如果能事先知道軸承的磨損狀況而及早維修或更換,便能確保機械正常運作,避免無預警損壞停機所造成的產線損失。」身著細藍條紋襯衫,格子西裝外套,半黑框眼鏡,長期沈浸瑞典文化,充滿北歐型男味的台灣斯凱孚張峻榮總經理,在台北總部辦公室熱心地為機械新刊採訪團隊說明著SKF軸承壽命監測技術對產業的重要性。接著,張總從辦公桌左下方抽屜抽出他細心留存的歷史文件,「你們看, SKF在20年前,就已經為BMW寶馬汽車提供服務,在其汽車零組件的工廠機台上導入軸承壽命監測系統,利用震動、溫度等訊號,為軸承做把脈及診斷。」這家瑞典國寶級的軸承大廠,至今已累積了百餘年的經驗及大數據,使其得以穩健迎接工業4.0時代的來臨。
SKF的全球布局、全球市佔、2017重點市場
SKF創立於1907年,是全球領先的瑞典軸承供應商,在130多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共有104個生產基地分布在32個國家,約有47,000名員工。軸承市場通常以滾動軸承的全球銷售做為計算基礎,包括各種設計的球面和滾子軸承以及軸承單元。依SKF估計,2015年全球滾動軸承市場規模約在380億美元。其中包含SKF的全球前6大軸承製造商約佔60%,而來自中國軸承製造商的比重約佔20%。
2017年SKF於市場面將主要聚焦在中國、印度和巴西。現今全球軸承的需求,成長最快的區域是亞洲,其比重在全球軸承市場已超過50%,中國就佔了約30%,日本則約10%。而中國仍然是擁有最多成長動能的地區。其中來自主要的國際軸承廠商的產品約佔1/3,另外2/3為當地製造商所供應,如瓦房店、洛陽軸研、天馬等。印度軸承市場占全球軸承市場略低於5%,除了國際品牌外,則為當地製造商如NEI、NRB、ABC和TATA的天下。而在南美洲,巴西是主要市場,佔區域需求的50%以上。
SKF在台灣,2017重點目標產業
SKF在台灣成立超過25年,現有員工約80人。為提供各領域客戶即時的技術諮詢,依產業聚落分別在台北、新北、台中和高雄成立專業性的服務據點,並在新北三重設立中心倉庫,統籌物流規劃,滿足顧客即時需求。
展望2017年,SKF在台灣會進一步投注焦點於工具機和風力發電產業。工具機有「機械之母」的稱號,負責切削、加工各式金屬零組件。台灣中部地區是工具機產業發展的重要聚落,SKF於2003年於台中成立工具機主軸精密技術中心,除了生產和維修精密主軸之外,更透過研發、測試來大量累積研發能量和技術人才。展望2017年全球景氣逐漸復甦,工具機產業將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是SKF的重點投入項目之一。SKF正規劃以台灣做為集團在工具機領域的技術與業務發展基地,組織亞洲團隊,結合來自日本與韓國在精密工業和資訊科技等領域的製造技術,加上台灣在工具機領域完整的產業聚落與研發能量,來服務包含中國、印度及快速發展中的東南亞國家。
另外,風力發電是一乾淨的能源,經濟部能源局評定全國有36處合適的離岸風場,獨特的地理優勢,近年來更是台灣的潛力發展產業。風電產業其運轉和維護需要高昂的成本,根據歐洲風能協會表示,陸上風力發電場的運轉和維護(O&M)成本約占能源發電總成本(LCOE)的 20%,只要可以削減此成本,便可立即提高利潤,尤其離岸風場所降低的成本相較於陸上風場更為顯著。 SKF狀態監測系統(CMS)不只幫助風電場減少發生災難性故障的可能性,也讓客戶能提前訂購部件,安排人力、機器設備,和在停機期間進行其他的維修計畫。至於未來,SKF將繼續提高狀態監測系統(CMS)的準確性和使用範圍。下一步將是整合所有相關的資訊,如溫度等參數,並將這些資訊添加到振動允許的診斷中,藉由遠端的診斷與操作,及時的掌握設備狀況,避免非計劃性停機和精準的計算維修間隔。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機械雜誌的第一品牌
「機械新刊」以機械界領航員自許,有工業4.0、智慧機械、自動化、空油壓、模具、馬達、傳動、齒輪、工控、切削、量測、工具機、綠能、車輛、風力發電等多種主題文章,使機械新刊在專業出版品中,得以不斷創新,引領市場。
充滿未來性之機械新刊具備三點特色:
第一,「選對的主題」。機械新刊每月所挑選的文章,都是對機械產業非常重要的指標性主題,多元化的內容整合,適合讀者每月翻看,汲取新知。
第二,「用對的人」。機械新刊之主編群結合產、官、學、研各界專家菁英,提供最優值的文章和綿密的產業資訊。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在知識情商方面,哪一家公司有新產品?哪一家公司有好技術?透過機械新刊廣大的客戶產品資訊,讓廠商在行銷、研發、製造各方面都能領先群倫。
第三,「做對的事」。機械新刊的市場定位及聚焦策略,考量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希望雜誌內容能兼顧廣度與深度,除了持續保持專業文章的深度,更重要是與市場貼近,完全掌握市場脈動,同時加入人文的溫度。
2017年起,博士文創事業經營機械新刊,以「廣遞新知,用心規劃」為宗旨,努力建立遍及海內外的讀者群。以台灣為中心,向海外拓及讀者群,讓所有華語專業人士,都能翻閱機械新刊,從中獲得想要的資訊。另為使刊物成為最佳的行銷利器。經營團隊瞭解客戶的需求,讓機械新刊成為情資收集的專業平台,展示產品的最佳舞台。機械新刊紙本刊物搭配電商規劃,讓廠商在數位時代,將有更高更長久的曝光。
機械新刊的團隊專業,充滿競爭力。發行人黃立翰為東京大學博士,出身機械產業,親身投入用心經營。機械新刊必定成為台灣機械雜誌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