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細活,要慢工
你把時間拿去做什麼事,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句話的意思顯而易見;但是再分析得深一點,這也是有點恐怖的事。
這就好比你天天做重訓、搭配少吃,日積月累體脂會慢慢減少、肌肉量會漸漸增加一樣。如果你日復一日在醒著的時刻裡,不管工作中或下班後,都只是重複「盯著螢幕做點事,然後檢查email、上上網、滑滑臉書和IG,聽音樂、看電視、看看書,外加吃喝玩樂⋯⋯」這樣的循環,你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你又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的一段話,道理也很相似,「我們重複地做什麼事,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因此,卓越,不是刻意為之,只不過是一種習慣。」(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再從《Deep Work深度工作力》這本書,構思進一步延伸作為封面故事時,起初有點擔心讀者會認為這是一個在談「專注」的題目,因為如果沒有「深入」去談人到底為什麼要專心、為什麼要深度工作,就真的只是21世紀的Luddite(19世紀時,擔心紡織機會害他們沒工作的一群英國工人),一味地要人們拋開好用又誘人的手機和網路。
2018年1月,我們的封面故事是「刻意練習」。相信有讀過《異數》這本書的人,一定很熟悉「1萬小時法則」,亦即要精通一門技藝,成為領域專家,至少要經過1萬小時的練習。如果你還讀過《刻意練習》,就會進一步知道,那1萬小時的練習,必須目標明確、方法科學且有高人指點,一點都不輕鬆。
想想你所處的工作現場,每天都有待辦事項、突發狀況,有中長期的策略目標、使命願景,當你每天都被外在的人事物、手機網路裡的花花世界,間歇性地干擾、中斷你手邊的事,你會有時間好好思考、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嗎?
《專一力原則》這本書提到,很多人自以為能夠一心多用,但科學研究發現,這種能力幾乎不存在,大腦只是快速地在任務之間切換,而且在轉換過程中,一切都必須重新設定、重新適應。這樣的經驗你一定有過,你本來在看書,突然有人Line你,等你回覆完訊息,是不是幾乎很難無縫地接上先前的段落與脈絡,總是得再翻回前幾頁去溫習。全速開車前行3小時,跟每30分鐘就熄火、重新發動引擎,哪台車跑得遠?
深度工作,可能是全神貫注3小時做一份簡報、寫一份報告,或是每天投入4小時,花6個月完成一篇論文,更有可能是花一輩子,完成人生的志趣。劇場大師李國修的名言「人,一輩子只要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廣為人知,一件事情要做得好,就要做得久、就得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較少見。
我喜歡《Deep Work深度工作力》裡提到的一段話:別以為專注就像用牙線清潔牙齒,你會做、也知道該做,只是懶而已!其實不是!「線上注意力不斷轉換,會對你的大腦造成持久的負面影響。一旦你的大腦習慣隨時回應,習慣分心,就難以擺脫癮頭。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
總編輯 齊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