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简介
11月中,令人错愕、震惊、不舍的消息,本刊编审委员会委员何健镕研究员兼组长,也是大家口中的「萤火虫博士」,因急性心肌梗塞撒手人间,仅得年57岁。何博士长期致力于萤火虫的调查研究,并积极辅导社区推广以萤火虫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丧祭之时,合作多年的社区代表及学校教授在致词时都不禁怀念哽咽,痛心对台湾萤火虫研究保育推广的重要人才就这么英年早逝!身为同事,有着共事的情谊,心情更加悲痛!拭泪之余也只能加紧脚步协助整理何博士的著作,尚未完成的研究发表也由共同研究者继续进行,希望能慰何博士在天之灵。何博士在世时大力推广秋冬季赏萤,希望扭转一般人以为萤火虫只出现在春夏季的既定印象。相信在四时萤光流转中,大家都会记得何健镕博士对萤火虫保育的贡献。
进入主题。在本期季刊中,首先以「利用eBird线上赏鸟资料库重新界定台湾重要水鸟栖地」揭开序幕,透过公民科学家的力量,快速大量地累积资料,提供了划定台湾重要水鸟栖地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台湾本岛曾有欧亚水獭的分布纪录,现仅于金门地区尚有族群存在,但也面临栖地破坏、路杀、游荡动物威胁等隐忧,「当水獭回来时」让作者完整说明金门地区欧亚水獭现况。9月的南台湾上空,赤腹鹰们循着本能长途迁徙,而赏鸟人则年复一年准时来到垦丁,顺着鹰河细数点点鹰群。藉著系放个体的发报器追踪讯号,一起来了解「赤腹鹰的迁徙之路」。「应用无人航空载具追踪蜜源植物」是另外一个科技对保育的应用实例,透过无人航空载具技术的监测模式运用,期望能提供蜂农蜜源植物的花期追踪讯息,提供产业永续发展的参考。「高屏山区台湾花翅山椒鸟的繁殖观察纪录」是相当有心的鸟友合作观察3个多月的纪录成果,读来轻松有趣。「台湾豆天蛾之形态及其饲养纪录」则是另一个观察纪录,作者描述了台湾豆天蛾的基本生态习性,可供做深入研究时的参考资料。
「四刺饰蜾蠃交配期和筑巢的行为观察」作者透过无比耐心的观察,详细记录了这种昆虫在竹节中的筑巢繁殖过程,带您一起认识牠。物种若在其自然分布区域或可扩散范围之外被发现,就是当地的外来种,若再顺利自然繁殖建立稳定族群,则成外来入侵种,将与原生物种竞争生存资源甚至造成威胁,请看「外来种又来了!浅谈新记录外来种密疣蝎虎」在高雄爱河畔被发现的故事。
努力和热情往往具有力量,能感动人心。「喀滋喀滋大口吃虫─异世界昆虫料理狂想曲」、「生物多样性环境教育推广系列活动报导」和「特生中心办理2018年『生物多样性环境教育解说志工进阶培训』」,继续透过演讲座谈、开展、动物文创手作、星光电影院、户外研习等活动,凝聚志工、民众和同仁们对保育和推广教育的热情。也期望您,今年和我们一起并肩走到了年底,来年还请继续与我们同在保育之路!
编者的话
LETTER FROM THE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