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輔導月刊 [第398期]

點閱:1

其他題名:諮商與輔導

作者:本刊編輯委員會編輯

出版年:2019.02

出版社: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68

本期內容簡介
輔導線上
歷史與現實—團體治療的時代性
團體治療是佛洛伊德在歐洲開始個人心理治療源流的精神分析的幾乎同時在美國波士頓的內科醫師布拉特(Pratt, J. H.)開始的班級團體心理治療起始的。精神分析以可能治療的精神官能症為主要的對象,團體治療則從「結核病治療」開始。80年代到二十世紀以美國為中心的團體治療的發展達到最高潮。二十世紀以精神分析治療為基軸,批評它的存在、人本學派、行為、認知學派等以個人為對象的心理治療達到最高潮。可是二千年過後以精神分析為首的個人心理治療似乎失去其光彩。二十世紀的霸者被容易見效的認知行為治療(CBT)凌駕。
CBT的效果無可置疑,然而,在臨床界對於「憂鬱」等障礙的慢性化卻無法制止病態慢性化的趨勢,父母、青年、成人、老人的耐性、自我發展最重要的「彈性」普遍趨於脆弱,壓抑攻擊性的機會在養育的情境趨於脆弱,耐性淡化,暴衝慢性化,於是在親子、夫妻、師生、上司與部屬到處呈現此惡性循環所導致的「拋出問題」。即使在諮商了解其脆弱、給與安慰,以CBT改變認知與行為系統,學習既非攻擊也非退縮的正確的表達也很難在困難中有耐性。為了導出潛在心理深處的潛力用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去勸他也因為害怕看到自己心中而煩惱,更談不上去利用它。
二十世紀後半段,針對治療與人交往的偏頗強的人格障礙所展開的治療,注意集中在「關聯性」的治療因素。近代史的心理問題的處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精神病從社會隔離轉為接受到社會、精神官能症的個別治療、臨界病例的治療教育、許多人格障礙的治療、心理教育等,團體治療都與這些心理問題的更重度的領域關聯發展。
二十世紀的心理治療將團體的心理動力學的方法組成多種。具體而言,有下列幾種方法。
(1)對於人格結構作深入探討,追究人格變化的精神分析團體治療。
(2)確立自我認同、追求成熟的認同團體。
(3)收拾自我認同前的青春期、青年期常見的自我認同擴散混亂,追求自我凝 聚性與認同性之青春期團體。
(4)以自我擴散或自我退縮的青春期、青年期為對象的友伴團體。
(5)把內在能量搬到外在世界的自我肯定訓練團體。
(6)以兄弟、友伴關係經驗淡薄的獨子、有疾病兄弟的孩子或有喪失經驗的人為對象的小團體。
(7)以問題行為少年、攝食障礙、退縮或憂鬱的成人為對象的短期集中團體。
(8)少年犯罪、犯罪、虐待、依賴型性障礙反社會行為的攻擊性團體及網路治療。
(9)針對復健過程社會認同動搖的患者提供自由開放的團體經驗之自由團體。
(10)在社區經驗中提供社會認同的重新架構即自我認同的重新架構之機會的社區建構。
佛洛伊德的名言:「個人從團體產生」,團體使個人成為人,創造文化,使文明發達。與他人無關連的個人是容易受傷、保護自己的力量薄弱的人。本來家屬、友伴團體、職場團體、社區團體是保護自己免於受傷的存在。現代人認為與他人無關連是常態,則家屬、友伴都是空洞化,職場或社區的團體組織也沒有任何意義。
二十一世紀是個人治療、團體治療的統整的實踐,尤其團體治療需要在質的方面具有客觀性使其社會化,包括:(1)做為科學技術的科學化、(2)技術運用技巧的訓練系統之確立與普及、(3)治療方法的社會系統化及支持它的思想之普及與教育、(4)治療方法之外,開發探討新時代的個人生活基礎之人格與創造性。團體治療的現在及今後的課題與使命是很大的。

雜誌簡介
 
「諮商與輔導」月刊是一份專業性的刊物,創刊的旨趣,就是要提升輔導工作的內涵,我們渴望從事輔導工作的同仁以及關心輔導工作的各界人士,能夠共同參與。
 
適合閱讀對象:學校、企業機構、社會輔導機構、醫療機構、感化機構的輔導人員,相關研究所學生以及任何對輔導有興趣的讀者。

  • 輔導線上 歷史與現實──團體治療的時代性
  • 諮商心 不要勉強別人要知道
  • 禪語 無功德
  • 老莊的話 與善仁,言善信
  • 心理治療 家族心理教育
  • 自我暗示 內心想:「我會做得更好」
  • 壓力教室 控制人生的能力
  •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十四)
  • 醫療諮商新天地 從心得力對抗老年衰弱失能的心理健康素養
  • 心靈之窗 絕望也是偉大的教師
  • 華岡式諮商脈絡 家庭與親子相關議題2
  • 生命詩情園地 生命之愛
  • 新境界 初心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