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第173期]:向創業家學6種成功思維

點閱:1

作者:經理人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19.04

出版社:巨思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發掘你的創業魂
 
蘋果(Apple)的音樂播放器iPod、索尼(Sony)的遊戲機PlayStation、3M的利貼Post-it、Google的Gmail、Facebook的按讚鈕(like)……以上提到的產品或服務,有哪些共通點?
在MIT史隆管理學院網站上,一篇名為〈企業內部創業指南〉(A Guide to Intrapreneurship)的文章裡提供了答案:它們都是在公司內部誕生的創新成果。

2001年,iPod問世,不但讓許多人立刻拋棄手邊的隨身聽或MP3 Player,更讓電腦公司蘋果成功闖入、進而變革了音樂產業。如今,你那台或好幾台不管是白色還是彩色的iPod,在哪裡呢?
這就是21世紀的商業現況,上一秒你可能還在慶幸公司推出了一個顛覆行業、翻轉使用行為的暢銷品;下一秒,只要新產品或服務不夠酷、未能滿足各方預期,公司就要承受來自各界的失望,甚至唾棄。更別說,你的競爭對手很多時候根本不再是你的同業,它們四面湧現、八方突襲,難以招架、防不勝防。

怎麼辦?「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可能讓你打造了一項革命性商品或服務,成就了一家高速成長的企業。但是當企業愈來愈難只靠一招半式闖蕩江湖、長治久安,你需要的是組織內部有源源不絕的創新,或說「內部創業精神」(intrapreneurship),挺過技術的迭代更新、消費者的喜新厭舊。

很多人一聽到「創業」二字,直覺就聯想到「新創公司」(startup)。不過,史隆管理學院創業中心負責人比爾.奧雷特(Bill Aulet)指出,「創業精神是一種運用你可以掌控(或無法掌控)的資源,透過開創新產品或新的經營方法,最後創造出價值。所以創業家不但可以存在於企業內,而且企業愈來愈需要這樣的創業家。」

奧雷特還說,人們會覺得「內部創業」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詞,因為當你待在一家大公司裡,就表示你不能或不想成為一個創業家;不過,「我知道在大組織裡當個創業家,會有很多阻礙,但是我們不能接受因為困難很多、就無法做到的說法。」

讀到這裡,你一定已經理解,內部創業就是指員工在公司裡當一個創業家,可能是開發新產品、推出新服務、建立新事業,甚或成立子公司;然而,你一定也想反駁,這樣的想法一點都不新,而且企業或組織裡的工作者一定都懂、也有在做。問題就在於,對的事、該做的事、迫切的事,不會因為它們是老生常談就代表大家都做得好、做到了。

《創新與創業精神》書裡提到,有一對夫婦在美國郊區,開了一家熟食店或墨西哥餐廳,他們算是創業家嗎?作者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不是,「他們只是開了一家店,冒了一點險,看到了商機(外食人口增加)、投入了時間金錢放手一搏,他們沒有創造出新的滿足、新的消費者需求。」同樣是開餐飲店,麥當勞就是創業,因為它應用了管理觀念和技巧,使產品、製程、服務與人員訓練都標準化,大幅提高了資源的產出,開創出新的市場和客層。

未來,企業只會愈來愈需要創業人才,而非開店的人才。
 
總編輯 齊立文

雜誌簡介

《經理人月刊》橫跨兩岸華人、多元媒體平台,談內部、談管理、談創造高效率的工作者、管理者、經營者,期許培養出「誠信、專業、創新、當責」的經理人。

  • MBA@Office 辦公室商學院 名師一堂課 Master Class___清華大學清華講座教授暨美光講座教授 簡禎富/在產業升級前,組織換腦袋了嗎?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