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執行主編的話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由於各國欲提振經濟,致競相寬鬆貨幣,濫頭寸互充下,形成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現象,以至於資金流入房地產、股市;導致房價、股價的飆漲,而投入製造業的資金有限,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也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政策使得專上教育過度投資,但產業升級轉型速度太慢,致年輕人大舉投入高薪機會不多的服務業,而製造業卻形成人手短缺、產業外移的困境。上述因素導致青年族群、中低收入者的薪資停滯,卻面臨房價高漲的被剝奪感,以至於對社會、經濟無感。
在企業方面,近年來跨部會協調不足,地方、中央的合作也因選舉考量而缺乏緊密合作,導致缺水、缺電、缺土地、缺勞工、缺技術人才的「五缺」困境。外加環保、勞資爭議,也使臺灣的投資環境改善積重難返,企業對投資環境的改善也相對失去耐心,逐漸對政府無感,最後導致外資不來,本土投資也因而卻步。
在中小企業方面,它面臨數位經濟轉型的年代,人力、經費不足,有心無力,又缺乏足夠的政府資源協助轉型、升級。加上一例一休的困境,人手調度、排班均產生困難,也對政府產生抱怨。
有鑑於此,本期的前瞻焦點「營造一個民眾/企業有感的社會」即深入剖析民眾/企業對當前經濟無感的原因,並提出因應對策。在焦點的文章中,我們除從總體面探討之外,亦分別從臺商回流、
青年有感就業、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勞保年金改革強化經濟安全,以及協助地方創生等層面分析,冀望政府能夠營造一個民眾/企業都能有感的經濟體。
除前瞻焦點之外,在臺灣經濟專欄上,由技術貿易逆差觀察臺灣未來創新科技的展望,以及設計用戶移轉或降低尖峰用電機制等文章的分析,均相當深入,值得一讀。
在中國經濟專欄中,美中貿易戰方熾,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快速推出〈外商投資法〉,此法的短中長期利弊得失,對臺商的可能影響,相信是不少民眾關心的課題。再者,今年博鰲論壇的關切程
度與焦點課題,也有第一手的觀察。
在國際經濟專欄中,邁入數位經濟時代,科技、自動化的運用與嶄新的商業模式,會不會帶來失業人數的攀升,以及就業方向的轉變,引發民眾關切,相關文章必能帶給讀者滿意的答案。
除此之外,當前二大關鍵議題:美中貿易戰、新南向政策,它們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創造的商機,在區域經濟論壇中也有深入的探討。
最後,希望本期的《經濟前瞻》透過多面向議題的探討,可以帶給讀者滿滿的知識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