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雜誌 [第44卷 第6期]:新加坡.再發現

點閱:1

並列題名:Taiwan panorama

作者:台灣光華雜誌編輯部

出版年:2019.06

出版社:光華畫報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中英文國內版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新加坡著名景點天空樹,各種熱帶植物攀附其上,宛若垂直花園。(林格立攝)
 
【台星交流‧創新搖籃】
飛越三千多公里、四個半小時的航程,《光華》編採團隊終於抵達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在這總人口數約400萬人的國度中,華人就佔了75%,其他尚有馬來人13%、印度人9%,還有164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非居民人口。
在這高度國際化的城市,我們試圖探索新加坡的雙語政策, 以及台星每年大約260億美元的貿易額中,頻繁密切的交流現況。這其中還包括了曾留學台灣的新加坡學者、在新加坡工作的台灣人士、兩國共製戲劇的第一手專訪,以及新創團隊的創業經驗⋯⋯等,相信本期《光華》封面故事將帶給您不同以往的新加坡體驗。

* * *
「上山、下海」還不足以道盡本期「島嶼行旅」專欄的精彩內容。此次《光華》編採團隊前往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海拔2,862公尺的鹿林天文台,透過現地採訪帶回天文觀測的第一手資訊,還有拍攝許多令人目眩神迷的難得美景,讓人與星星的距離不再遙遠;我們也深入花蓮海域,與海豚同行,並透過水下攝影師的專訪,在一張張充滿詩意與張力的畫面中,認識台灣海域的多樣性,也喚醒人們的海洋意識。
除了高山與大海,我們還前進具有百年歷史的金瓜石媽祖遶境活動,當媽祖陣頭穿過陡坡小巷,踩過高低階梯,鑽過水圳橋,這是金瓜石人不同世代的集體記憶,也是國內對金瓜石祭典首次如此詳實的追蹤報導;而在海天一色的澎湖七美島探訪中, 我們也見證了台灣第一個以柴油結合太陽能再生能源所建立的離島型智慧電網,讓台灣的減碳科技更上一層樓。

* * *
藝術家程仁珮以食物的影像,記錄了不同族群、不同形態的飲食文化,這一幕幕動人的故事,就發生在你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如有用客家食材搭配越南春捲皮和香茅、蝦鹽等異國食材的影像故事;也有一個工序繁複、精心製作的肉凍,代表的是烏克蘭冰天雪地的生活情景。
透過《光華》的報導, 讓世界了解台灣、喜愛台灣,如同國寶級本土漫畫大師許貿淞,年逾8旬的他,用其一甲子的創作,為堅守本土漫畫而努力,也激勵了我們,不斷成長、不斷向前。

雜誌簡介

台灣光華,世界光華
「台灣光華畫報雜誌社」(原光華雜誌)於民國六十五年創刊,目前台灣光華雜誌月刊以中英對照紙本及中日對照網路版向全球一百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包括全美一百多家書店同步販售,訂閱對象含括學術機構、藝術文化、貿易經理人、台商、華僑、關心台灣的國際經貿組織及外籍人士。
 
中華民國台灣長期推動南向政策,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邦,更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增進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了解,也讓更多讀者知道東南亞人士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面向,於104年12月創刊《光華》東南亞三語文版(印尼文、泰文、越南文)。東南亞三語文版刊物以雙月刊方式發行,定期出版且均已數位化,建置於《光華》官網。 
 
核心價值——呈現台灣蓬勃生命力
「台灣光華雜誌」每月以多元化報導及雋永圖文呈現台灣發展脈動,見證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多年來以讀者最關心的話題,深入採訪報導,並以中英、中日雙語對照呈現,因而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優良政府出版品獎」及「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等獎項之肯定。 
 
集結叢書——累積豐富多元資料
繼「光華」第一本叢書——「面對當代人物」於民國七十三年推出後,市場反應熱烈,開啟國內雜誌界將報導系列內容集結成書風氣之先河,至今「台灣光華叢書」已輯印三十餘種,包括:「國際漢學與漢學家」、「台灣原住民文化」、「台灣特稀有生物」、「擁抱臺灣—百張圖片看現代臺灣」、「台灣民俗筆記」、「台灣好滋味」等叢書,可謂每本「台灣光華叢書」都是台灣不同面向的縮影。
 
數位整合——推動多元行銷
近年來,「台灣光華雜誌」與國內外媒體合作,進行跨界聯盟,除與知名電台合作單元專訪外,亦與多家網路平台合作發行「台灣光華電子報」及「台灣光華電子雜誌」。此外,更結合數位化科技,將累積三百期、數千萬文字之內容建立數位化資料庫系統,以多種檢索功能提升讀者閱讀及研究之服務。美國多所著名大學、國內中研院、國家圖書館、各地文化局圖書館等均為訂戶,並登上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使用率排行榜。 「台灣光華雜誌」希望把台灣最真實訊息傳達給每一位讀者,不論是在國內,或是海外,讓每一個瞭解台灣的人更愛台灣,不知道台灣的人也能從這本雜誌中認識台灣、支持台灣。

  • 來自地方的明信片 十分瀑布
  • 編者的話 台星交流.創新搖籃
  • 月月好讀
  • 影像對話 記憶的生成與綿延:陳敬寶《時間拓撲》
  • 藝文脈絡 十年工筆佛祖傳 許貿淞的漫漫人生
  • 產業新創 綠色低碳島 七美智慧電網
  • 多元族群 食在有味 用食譜留駐遷徙記憶──程仁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