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我想做好人
溜滑梯社會,一踩滑就跌落黑暗底層
兩個步出監獄的就有一個可能再犯罪 ,一個教誨師要輔導三百個受刑人
台灣出獄再犯人口穩定維持在4成5到5成6的高比率,幾乎每兩個出獄的人,就有一個可能會再度落入犯罪深淵。
犯罪不斷地循環,不只是犯罪者陷在黑暗谷底,更是社會沉重的負擔。台灣平均一年有6萬人在監所受刑,這6萬人和他們的家庭成為社會的一大破洞。
受刑人服刑中頓失經濟依靠的家庭,加上出監後的高再犯率,形成了一個犯罪的溜滑梯社會;一旦失足踩空,不但自己一路下滑,甚至整個家庭都被抓著一起跌落到最底層。
到底這個社會的防護網出了什麼問題,讓我們無法有效挽住這些向下滑落的人?
《新新聞》採訪了無法靠自力從犯罪迴圈逃出的貧窮犯與累犯,還有出獄後成功的更生人,帶大家近距離觀察「連光線都難以照進」的犯罪黑洞。
我們也深入訪問獄政人員、更生人輔導者,一究矯正系統為何難以阻止「溜滑梯」失速的窘境。
這個社會再不拉一條防護繩阻止人在溜滑梯社會快速下滑,只怕整個社會都要一起向下沉淪,嘗到苦果。
◎侯柏青、李佳穎、謝孟穎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86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