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
(黃金傳奇)
中國廁所奇談
文◎林德威
圖◎蔡嘉驊
「哎呀,姊姊,我急著上廁所,你快點出來啦!」類似這樣的聲音,是不是常常發生在家裡呢?對我們來說,尿急、肚子痛時到廁所解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輕輕一按就清潔溜溜的抽水馬桶更是家家必備;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沒有「馬桶」的古代中國?大家要怎麼解決這人「身」大事?最原始的廁所又是什麼模樣呢?
依照合理的猜想,當初仍處在茹毛飲血時代的老祖宗們,大概是在野地隨便找個地方就解決了;後來或許是為了避免誤踩、減少臭味等原因,才開始找個洞或挖個坑使用吧。
◎便便殺人事件
根據考古的發現,目前中國已知最早的廁所遺址出現在西安半坡村,距離今天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到了西周以後,廁所的使用應該已經十分普遍了。
早期的廁所當然不可能像我們現代這樣,可以流進化糞池,還有人定期來清理;當時多半就是在平地上挖一個圓形或方形的土坑,或許再放兩塊木板墊腳而已。
不過,這個坑的規模之大也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春秋時期的晉成公,有次拉肚子時不小心踩了個空,居然就掉進糞坑淹死了!一名成年男子能整個人被糞便淹蓋過去,連爬都爬不出來,當時廁所的尺寸與深度還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糞坑通豬圈,如廁兼餵豬
照這麼說來,那樣的廁所一定又臭又髒,光想想就噁心得不得了吧?要這麼想可就錯了,古人很聰明的呢!根據《周禮?天官》中的紀錄,周天子所用的廁所除了有一個漏井接受大小便,旁邊還有一個蓄水池,可以在上完廁所後放水把穢物沖掉。咦?這種概念豈不是跟現代的沖水馬桶非常類似嗎?
不過,設備這麼好的廁所想必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都能用得起的,有很多廁所反而是跟豬圈相通。從漢朝古墓中曾經發現過不少廁所模型,其中多數都建在豬圈的一角上,頭上有屋頂,糞坑則直通豬圈。
如果按照今日鄉間的習俗來觀察,這種廁所與豬圈相通的方式大概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廁所高於豬圈,排出的糞便掉入豬圈後,就成了豬隻們的食物;另一類是人的糞便與豬的排泄物集中在同一個大坑中,以方便處理。不知道漢時的古人選的是哪一種方式?
◎軍隊廁所好嚴格
早期的廁所可以說都是公共廁所,不像現在是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廁所。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設置廁所也就是一門學問了。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墨子,就曾經在他著作的《墨子》一書中,提到就算是打仗時守城,也必須在城頭上設置公共廁所。還規定廁所的圍牆不能低於八尺,可見已經相當注重隱私;而且為了保持清潔,還指派專人負責清掃,而不是軍人輪流清理,這是為了避免大家互相推卸責任。
同樣與行軍打仗相關,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也在出征時詳細規定了廁所設置的標準;明代的戚繼光更嚴謹,他不但區別了不同兵種、不同人員的建廁標準,與不同情況下的廁所衛生處理辦法;甚至還根據上廁所時間的不同,制定具體的限制條件、出入的規矩。從這三位都可被稱為軍事家名人的作為看來,如何安排廁所,還真是不可輕忽的大事呀。
當然,一般民眾接觸到的不會是軍營中的廁所,他們使用的還是住家附近的公共廁所。早在周代,就已經有設置在路上的廁所,而且是由官方修建;漢代的都市不但有公共廁所,還配有專人負責管理,可見得對公共衛生的重視一點也不馬虎。
◎京師遍地是黃金
可惜,這種習慣到後來反而變糟了。明清時代的北京是首善之區,但偏偏不注重這方面的設施,城市的管理也較為鬆散。當時甚至有人誇張的說「京師無廁」,但其實還是有少許公共廁所,只是多由私人設置,專為收集糞便賣給農民;所以不但簡陋,也不見得會考慮衛生與對環境的影響。
這樣的廁所多數連屋頂也沒有,只蓋了半人高的矮牆,裡面挖上幾個坑,每個坑裡埋一個小缸,坑前用磚頭砌一道尿槽,就可以開放使用了。別看它粗陋,要使用還得先付錢呢!
既然沒有廁所可用,廣大的民眾只好又恢復到古時的習慣──隨地大小便了。甚至到了清末,北京城中還時常可以見到男人們一大清早打著哈欠,睡眼惺忪的到戶外隨意找個地方──空地、草叢,甚至巷口──蹲下,盡情排放一肚子的穢物。如果是外地新來的人,往往見到這種景象會覺得不可思議,更無法仿效,但久居北京的人卻早已見怪不怪,反而還可能嘲笑那些不敢這麼做的外地人呢!
◎糞便也是一門好生意
幸好,這種奇特的風俗並非全國性的,同樣在明清時代,中國南方的衛生狀況可是好上許多。中國很多沿海地區,公共廁所都是由商人建設,再出租給肥料商人、糞商。很多大糞商,都是靠著收集糞便,轉賣肥料而致富,甚至有權又有勢力。
有些地方廁所的租金甚至比最熱鬧的店面還要昂貴!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吸引更多人來上廁所,承租廁所的商人無不在清潔衛生上下功夫:保持通風、時常清理、注重環境,都是必要的手段;當地人去上廁所時,應該覺得很享受吧!
◎衛生用具不可或缺
上面曾經說到北京城的男子都是在街頭巷尾隨意大小便,但女孩子們總不好意思這樣吧?沒錯,別說是光天化日下隨意出恭,就算是有屋頂、有圍牆的公共廁所,也很少看到有女性進出的。那女生要怎麼辦呢?幸好,可供個人使用的衛生器具,也就是可放於室內、用來承接尿液或糞便的簡易容器,也同樣早早就開始發展,早就是不可或缺的了。
這種後世稱為馬桶、尿壺、便盆、便壺的器具,最初的名稱叫「清器」,又被稱為「行清」,是一種用木頭做成的容器,很容易就可以移動它。同樣的,周天子專用的清器也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褻器」。
更特別的是,在當時可是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天子的日常生活用品,褻器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一旦天子有什麼活動,他們就會派內監拿著褻器跟隨,方便天子隨時可以使用。
可能是用途單一,所以便器的形狀在歷史的傳承中沒什麼變化,一般為桶狀,有蓋可以隱藏臭氣。只能在材質、工藝、精緻度上下功夫。最為常見是木製的,但必須經過塗漆等防水處理以免滲漏;也有陶瓷、金屬製的。到了清朝,銀、銅、瓷、錫、竹、鉛,全都被拿來製作過;還有人專門研究,大力推崇鉛做的便壺,甚至詳細分析,舉出優點呢!這些便器都需要隨時清理。有些外型輕薄的便器使用時還要特別小心,否則還會坐不穩甚至打翻。
說來說去,有沒有覺得對家裡那個方便好用的抽水馬桶多了一些感謝之心?要不是有它的存在,要我們學古人那樣在房間裡擺個便桶、或是肚子一痛就往公共廁所跑,甚至到巷口去蹲著──那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呀!
便便哪裡去
文◎裴容
圖◎蔡嘉驊
我們排便後,只要輕輕按一下抽水馬桶,便便就會跟著水流消失無蹤?那麼在抽水馬桶發明之前,大家是怎麼處理便便的呢?該不會都是隨地挖個洞,充作廁所然後就地掩埋吧!你知道便便隨著水流到哪裡去了呢?讓我們進入時光走廊,來追尋便便的去向與其住所的演進吧!
◎古羅馬公共廁所
其實在古文明中,聰明的人們,很早就看出排便的重要性,考古學家發現早在西元3000年前古印度就已經發展出稍具規模的沖水式廁所,古巴比倫時代也有沖水的廁所出現,就連古埃及也有室內廁所的遺跡。
其中保留最完整且最能看出原貌的,就是古羅馬帝國的廁所了。古羅馬靠著先進完善的水道系統,不僅提供都市人口用水、建設公共浴池,還有設備完善的公共廁所呢!不過,當時並沒有汙水處理系統,所有的排泄物都是用水沖刷後,直接流入海中。
古羅馬的公共廁所不像中國的茅坑又臭又髒,它是坐式的,石板上有一個一個的圓洞,圓洞之間沒有隔板,可見當時羅馬人並不注重隱私,大家可以邊便便邊聊天談八卦,圓洞座椅裡則是有水流動的溝渠,便便一旦掉下圓洞,很快的就會被水流沖走。古羅馬的排水系統,可以說已經有現代下水道的雛型了。
◎早上倒便桶
但是,隨著古文明的消失,歐洲的人們似乎又恢復到隨地大小便的原始狀態。中世紀時,在家裡,大家都是使用便壺,每到早上,就會聽到家家戶戶倒便壺的聲音,街道和路面到處充滿了排泄物。不注重公共衛生、亂倒排泄物的結果,導致人們罹患霍亂或瘟疫等傳染病,有許多人因此而喪生。
◎ 沖水馬桶的誕生
我們現在使用的沖水馬桶其實是由很多人不停改良、發明更好的設計而產生的,可以說是前人智慧結晶的大集合。1596年英國的約翰?哈靈頓爵士發明了史上第一個具有水箱和沖水閥的馬桶獻給伊麗莎白女王,這個馬桶的水箱安裝在馬桶上方,能將汙水排放到花園。可是因為這個沖水馬桶製造太多噪音,而且馬桶管子是直的,無法阻絕臭氣回流,因此女王拒絕使用。
直到1775年英國的鐘錶工人亞歷山大?康德發明了裝有阻止惡臭回流的s管,並且會自動關住沖水閥,並讓水自動灌滿水箱的馬桶,才解決了臭味及沖水的問題。之後又陸陸續續有人提出更好的發明與改良,讓馬桶設施更趨完備。
◎汙水下水道
馬桶本身雖然趨於完美,但當時的排水溝卻是直接通向河川。便便等排泄物直接汙染河川,不但河裡的魚蝦紛紛死亡,沒有錢請人來清理的化糞池也會造成周遭土壤的汙染,而對人們來說最危險的就是傷寒和霍亂(黑死病)。1832年歐洲發生的大霍亂,讓大家認識到公共衛生的重要。再加上,在1858年的夏天,倫敦爆發了嚴重的「大惡臭」事件(The Great Stink),排泄物嚴重汙染泰晤士河,惡臭濃霧瀰漫倫敦,霍亂造成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大家才被迫開始進行汙水下水道的建設。
現在臺灣的各大都市也在積極進行汙水下水道的建設,其中以臺北市的接管率高達9成,為臺灣都市最高,汙水處理的設備也最完善,有迪化汙水處理廠、內湖汙水處理廠負責處理各種家庭汙水,達到可排放標準時,才會排入河川。
◎ 便便遙遠的旅行
那麼便便會到哪裡去呢?
如果你住在有汙水下水道建設的都市裡,那麼便便會從家裡的排水管,通往更大的排水管,跟附近住家的便便一起集合,然後水管會越接越長,也越變越大,到達汙水下水道時,會變成可以開卡車出入的大水管,而這汙水下水道與一般水溝的路徑不一樣。水溝的水會直接排入河川,汙水下水道的水則是會送到汙水處理廠處理。
如果你住的都市沒有汙水下水道,那麼你家的便便就會從水管進入到社區的化糞池中,每隔一段時間社區就會請清潔公司來清理化糞池,將便便送到汙水處理廠處理。
汙水處理廠有大型的過濾器(攔汙柵),會把一些大型物體攔下來,其他的固體像便便等則會讓它慢慢沉澱在水槽底部,我們叫它汙泥。沉澱的汙泥經濃縮後,會進入消化槽,進行厭氧消化分解有機物,再經汙泥脫水製成汙泥餅,最後送去衛生掩埋。而沉澱後,上半部的液體,部分經回收水系統回收處理,做為廠區用水,其餘的則會經過物理化學處理消毒後,排放到海洋中或河川中。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幼獅少年》於民國65年創刊,是全國第一本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綜合性刊物。包括文藝、生活、科學、趣味……等多面向知識,榮獲多次「雜誌出版金鼎獎」及「中小學生課外優良讀物」獎勵,是一份師長樂於推薦、學生樂於閱讀的青少年讀物。
《幼獅少年》的6大特色,適讀年齡:國小中高年級以上。1976年創刊,少年雜誌第一品牌。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課外優良讀物、雜誌出版金鼎獎。定期徵文活動,提供孩子發表創意舞台,培養作文能力。活潑有趣專欄規劃,配合彩色精細插畫,引起孩子學習動機,廣闊孩子視野。內容加強鄉土關懷與語文能力,配合學校的課程進度,老師上課時最佳的輔助教材。研究兒童文學、插畫者及讀書會故事媽媽必讀的唯一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