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
【嘟!嘟!跟著火車去探險】穿越時空舊山線
文?圖◎李欽賢
為什麼稱為「舊山線」?因為13年前「新山線」取代了舊山線,原線路廢棄直到今天。所謂「山線」,指的是臺灣縱貫鐵路從基隆南下高雄時,當列車通過苗栗一帶,都走在山區,沿途腹地狹窄,只能單線行駛,而且坡度大、山洞多、橋梁多,聚落卻很少,所以山線給人有荒郊野外的感覺。現在就跟著《幼少》搭上時光列車,體驗舊時光的路程吧!
【嘟!嘟!跟著火車去探險】漫遊平溪探煤鄉
文◎羊羽
阿瑞是一個鐵道迷,因為阿公曾經參與北部礦業挖掘和鐵路的興建,他記得很小的時候,常常聽阿公說著鐵路、挖礦的種種故事,因此迷上礦業鐵道。這次暑假恰巧有一份關於家族歷史的作業,因此阿瑞趁著天空還沒亮,拿著阿公遺留的日誌,搭乘平溪線礦業鐵路步上旅程,追尋阿公的歷史足跡……
【嘟!嘟!跟著火車去探險】花東縱谷車站散步
撰文?攝影◎古庭維
臺灣是個地狹人稠的島國,在西部地區,我們已經很難找到擁有閒適、靜謐氣質的聚落;即使有,通常也要遠離主要的交通幹道──縱貫鐵路、縱貫公路、高速公路。但是,在人稱「後山」的花東縱谷,20世紀初才開始有規劃性的開發,但是因為交通一直不夠便利,一直到今日仍然沒有高度發展,因此還保存著一片純樸的風貌,非常容易親近。所謂縱谷,指的是兩列平行山脈中,有平行的河流、狹長的花東縱谷、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隨侍在側,景色宜人,縱貫在美麗風光裡的花東鐵道,還有許多值得造訪的小車站。
【嘟!嘟!跟著火車去探險】鐵道小學堂
撰文?攝影◎林德威
你知道火車的家嗎?又知不知道臺灣第一條鐵路創建於何時,誰創建的呢?現在趕快進入鐵道小學堂,讓《幼少》來告訴你最具特色的火車之家,和臺灣鐵路的過去吧!
【建築美樂地】我們去看當代建築
撰文◎洪敏齡 繪圖◎張芸 圖片提供◎張基義
旅行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旅途中與當地人、事、物對話後所激起的火花值得再三玩味。建築也是,它不僅反映了當地的生命力,甚或當你站在其中,還能感受建築本身想傳達的意念。
當代建築藝術,如果分別從專業的角度與孩子的目光出發,會是什麼模樣?應該會很有趣,時間之神讓世界變得不一樣!
【我愛漫畫】熱血男兒的聖地
文◎郭茵娜
「我們的夢想,就是一起站上甲子園!」擅長投球的國見比呂,和打擊好手橘英雄,相約好要一起為甲子園奮鬥,卻因為一場誤會,而成為棒球場上的對手。最終究竟誰能獲勝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夢想中的甲子園吧!
【小說夢奇地】唱一首天上的歌
文◎溫小平
溫小平老師新作「綠屋虹霓」,溫「心」字句帶領讀者進入清新山林。
(嘟!嘟!跟著火車去探險)
漫遊平溪 探煤鄉
撰文◎羊羽
攝影◎
阿瑞是一個鐵道迷,因為阿公曾經參與北部礦業挖掘和鐵路的興建,他記得很小的時候,常常聽阿公說著鐵路、挖礦的種種故事,因此迷上礦業鐵道。這次暑假恰巧有一份關於家族歷史的作業,因此阿瑞趁著天空還沒亮,拿著阿公遺留的日誌,搭乘平溪線礦業鐵路步上旅程,追尋阿公的歷史足跡……
*猴硐:昔日煤鄉 今日貓村
清晨時分,大部分的人還躺在溫暖的被窩中,阿瑞已經買了平溪線一日周遊卷,並搭上5點43分的區間車,從臺北車站往侯硐出發,抵達時間是6點37分。阿瑞翻開阿公的日誌,找到當時阿公在侯硐的紀錄。第一段寫著:1940年瑞三本礦開坑,瑞三礦業公司在侯硐站旁設置選煤場,從此開啟採煤的歲月。
阿瑞望向廢棄的廠房,1990年煤礦停採、礦坑關閉之後人去樓空,留下的廠房變成侯硐站外最顯眼的建築物;廠房側面(靠鐵路側)寫著的大標語──「產煤裕國」,阿瑞可以從中感受到阿公當時的時代背景。這裡的礦坑曾經是臺灣煤炭最大的產地,主要的廠房在這幾年歷經多次的風雨侵襲後都已經坍塌了,古老廢棄的感覺在清晨陽光襯托下更顯荒涼。
阿瑞突然注意到,穿越火車站月臺天橋,沿著地上貓咪的腳印走向後站,能進入人氣超夯、不建議帶狗進入的「侯硐貓村」,這裡被稱為「車頭頂貓樂園」,常有遊客背著相機,帶來貓食,來拜訪這裡的貓咪。這些貓咪已經習慣和遊客親近,接受遊客的餵養、逗弄、撫摸、擁抱……連不親近動物的阿瑞,他的視線都捨不得離開這些貓咪呢!
阿瑞走回園區內,遊客漸漸變多了,他看著保存猴硐周邊的礦業遺址,以及早期採礦發展的歷史,其中的運煤大橋矗立90年,是侯硐站旁另人印象深刻的風景;車站正對面的願景館和旅遊資訊中心有提供參觀與導覽,距離車站步行約10分鐘的第二展區,有過去礦工浴室整建成的礦工紀念館、烘砂屋(提供乾砂讓臺車鐵軌增加摩擦力的廠房)轉變成的地質館,展示著採礦器具、文物、影像與礦工口述歷史;以及呈現煤礦實體、地質介紹,更設置模擬坑道讓人體驗礦坑內的情景。來到此地,處處都是濃厚的煤鄉風情,阿瑞心裡想著,阿公肯定也曾在這裡居住過一段時間。
◎阿公日誌:為什麼侯硐又叫做「猴硐」呢?(box)
原來附近有一個山洞棲息一大群猿猴,當地居民就將此地稱為「猴硐」。民國51年政府覺得地名不雅,所以改名為「侯硐」。後來當地居民認為應該要保留原始風貌,因此向地方政府提出改回原名,但臺鐵仍保留「侯硐」名。
*十分:火車打從門前過
阿瑞前往平溪線的中途大站──十分,特別的是,這裡上、下行的列車都需要在此站交會,因此,仍然採用電器路牌閉塞行車制的平溪線,列車長手中的交接路牌便成為十分站特有的鐵道風景。穿過鐵路,就能抵達月臺對面的十分老街,街上也都販賣著和鐵道相關的紀念品:明信片、記事本等。
再往前走,有一座靜安吊橋,阿公的日誌寫到:位於車站旁的靜安吊橋,是做為煤礦臺車運輸所用。現在礦場關閉後,整建為行人專用,阿瑞站在因為風吹而有些搖晃的吊橋,忍不住雙腳顫抖,但是,可以眺望基隆河的河谷風光及十分車站的全景,視野相當良好,使人的心情都不自覺舒暢起來。沿著鐵道繼續走,會發現鐵道距離民宅不到2公尺,形成十分村獨特的聚落風貌。
老街走到底,人煙逐漸稀少,山頂上有一座臺灣煤礦博物館。新平溪煤礦隨著礦產的減量枯竭,在1997年停止開採後宣告走入歷史,只留下荒廢的礦場。後來經過鐵道迷和許多關心煤礦產業消失的朋友鼓勵下,館長便扛起保留歷史足跡的責任,讓人能完整體驗煤業歷史過程。阿瑞走在偌大的園區內,看到50年以上的臺灣杜鵑與榕樹,博物館裡更保留臺灣煤礦業相關文物、歷史資料與開採工具;特別的是,館內還設置一處以原尺寸搭建的模擬坑道,為了能讓人真實了解礦工作業情形,模擬礦坑完全依照實際比例條件建造,從煤炭的形成、分布、開採到運送,讓阿瑞如同在坑道中,依稀看見阿公挖煤礦的工作身影。
晃著晃著,阿瑞看見一臺從未見過的小型火車,翻開阿公日誌寫到:臺灣最早的電氣化小火車頭,車頂的集電弓及圓型車窗是最大特色。事實上臺灣的煤礦開採歷史相當久遠,而礦業鐵道一直走在時代的尖端,當臺鐵還在使用蒸汽火車頭時,礦業鐵道早已使用柴油及電氣火車頭了。火車就像身體的血管般輸送著能量,把一車車的煤礦送至各地,阿瑞也搭上由運煤臺車變身的遊園列車,感受緩慢前進的搖晃,聽著噗噗的聲音,頓時有種時光回溯的錯覺。
◎阿公日誌:「獨眼小僧」一名的由來?(box)
利用礦場過去所使用的「獨眼小僧」機車頭來牽引改造後的運煤臺車,行駛在原有的軌道上載運遊客。1939年由礦場從日本購入,並在礦場軌道上設置架空線供其運轉,因車後的小圓窗被前來探訪的日本鐵道迷取了「獨眼小僧」這個可愛的暱稱。雖然現今因考量安全因素不再使用電氣化方式運轉,但遊客仍可搭上這牽引的臺車,感受那緩慢搖擺前行的樂趣。
*菁桐:礦業鐵道的盡頭
阿瑞從侯硐站轉搭平溪線火車,這一路彷彿就像走入時光隧道,遠離城市的喧囂,擁抱大自然的風光,青山綠水讓人暫時忘記自己身處的科技時代,就這樣,一邊欣賞美麗的風景,礦業鐵道也駛到了終點站。
1929年開業的菁桐站,是平溪線上唯一留存到現在的木造站房。阿瑞走入簡樸的候車室,三面環繞的木製座椅與典雅的窗臺,給人濃烈的懷舊感,阿公以前也曾經坐在這裡等待回家的火車到來吧!車站裡也保有過去的名片式車票可供人購買,阿瑞為了增加作業的說服力,順道買張舊式車票,也相當具有紀念意義。
在車站旁的降煤場是昔日石底礦場專用的設施,從礦坑開採出的煤經過簡易處理後,就會送到此地準備裝載到停靠下方的煤斗車內,再經由平溪線向外運送,但1995年礦場關閉後,忙碌的景象已經看不到了,只留遺跡供人追憶。附近還有菁桐礦業館,利用臺鐵的舊宿舍重新整理改建而成,館內主要展示平溪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特色,以及菁桐村的礦業聚落發展歷史,相當具有文化教育意義。可惜阿瑞碰上展館每逢週一的休館日,無法一窺究竟,只好再走去其他地方。
阿瑞穿過軌道走上黑金大道,就可到座落在菁桐站一旁的山腰上,從這裡可以看到菁桐站的全貌,再沿著階梯往上走;阿公的日誌寫到:曾是臺灣開採規模最大的石底煤礦場,從1908年開採後規模逐漸擴大,尤其是主要的石底大斜坑以約15度的斜度向下開挖約900公尺,到了底部又分出東西兩斜坑,最深採煤處甚至達海平面下604公尺,因而成為臺灣之最。阿瑞可以想像,因為當時礦工的大量聚集,造就了菁桐盛極一時的榮景,居住和工作人口達到上萬人,街上各式商店林立,配合採礦工上工的時間,街上幾乎夜不閉戶,非常熱鬧。
但是在礦脈逐漸枯竭,人員陸續撤離後,1995年礦場終於關閉,剩下部分廠房未拆的遺跡,和地面上隱約可見的臺車軌道,以及湮沒在荒草土堆中的大斜坑坑口。走到這邊,阿瑞感覺自己對於阿公的過去又更進一步,他站在有菁桐礦坑最大地標的巨大紅磚樓房面前,看著空蕩蕩已經快被大自然掩蓋的──石底煤礦選洗煤場,令人感到十分感慨,就好像菁桐車站附近、跨越山谷的架橋,H型的橋墩依然存在,也是最著名的風景,但昔日的風采也只留在人們心中了。
阿瑞回到家已經過了晚餐時間,當然被爸媽訓了一頓,責怪他為什麼出遠門沒有先報備,阿瑞自知犯錯,乖乖站著被罵,等爸媽氣消之後,依然還是和樂融融。吃完飯,阿瑞回到房間,將今天蒐集的資料整理一番;他走了一趟平溪線後,發覺自己更喜歡鐵道了,他對自己說,等報告寫完,還要帶爸媽再搭一次平溪線。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幼獅少年》於民國65年創刊,是全國第一本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綜合性刊物。包括文藝、生活、科學、趣味……等多面向知識,榮獲多次「雜誌出版金鼎獎」及「中小學生課外優良讀物」獎勵,是一份師長樂於推薦、學生樂於閱讀的青少年讀物。
《幼獅少年》的6大特色,適讀年齡:國小中高年級以上。1976年創刊,少年雜誌第一品牌。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課外優良讀物、雜誌出版金鼎獎。定期徵文活動,提供孩子發表創意舞台,培養作文能力。活潑有趣專欄規劃,配合彩色精細插畫,引起孩子學習動機,廣闊孩子視野。內容加強鄉土關懷與語文能力,配合學校的課程進度,老師上課時最佳的輔助教材。研究兒童文學、插畫者及讀書會故事媽媽必讀的唯一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