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
Chinese New Year(歡喜迎龍年)細說臺灣年俗
撰文◎林茂賢
繪圖◎九子
你知道過年的由來跟燈猴有關嗎?你知道誰是地基主嗎?還是你知道壓歲錢是用來賄賂妖魔鬼怪的?如果你都「莫宰羊」,就快和年獸小瑞一起惡補過年常識,趁著除夕夜考考爸媽,為自己多掙點壓歲錢吧!
*除夕日:拜地基主&貼春聯
咦?現在是中午吃飯時間,為什麼一堆人在家裡拜拜?
原來今天是除夕,也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所謂「舊歲至此夕而除」,民間俗稱「二九暝」,大家會在中午祭拜「地基主」。
地基主是指「住家及土地原來的主人」,因為在很早以前,漢人自中國渡海來臺,占據平埔族的土地或買下其他人的屋子,所以我們必須對這些先人表示感恩,凡是祭祖的節日都不能忘了這些「好兄弟」(例如過年、清明、端午和冬至等),這也是臺灣的特殊習俗。
此外,家家戶戶亦會在除夕這天張貼新春聯。除了門聯,家中隨處可見祈福的吉祥文字,像雞鴨牛舍就貼「六畜興旺」,風鼓(農具的一種)土壟上有「川流不息」,錢櫃、保險箱或收銀機自然是「招財進寶」,米缸、冰箱適合貼個「滿」字,還有象徵春到、福到的倒貼「春」字及「福」字。
由於現在臺灣的住宅都是公寓或大樓,沒有門楣張貼門聯,但不貼又有不祥之意,甚至會被誤認成家有喪事,因此大家就在門口貼上「恭賀新喜」之類的長方形紅紙,這是門聯的簡化。
不只如此,就連「龍年行大運」、「狗年旺旺來」和「豬事都如意」等現代流行語都被搬上門面,讓人會心一笑。
§年獸小瑞來出題,紅包就看這一題!
Q1:祭祀地基主與一般習俗不同,請問是用什麼方式?
(A)站在後門由外往內拜。
(B)站在後門由內往外拜。
(C)站在前門由內往外拜。
◎臺灣年怎麼來:沉地傳說(box)
臺灣民間關於過年的由來,源自「沉地傳說」。
相傳神桌上的燈猴(燭臺)自認終年替人類照明,勞苦功高,但大家每次祭祀時都忽略它的存在,自己只能站在神案上高舉蠟燭,看著眾神享受供品,所以便向玉皇大帝告狀,控訴臺灣人民忘恩負義、不知感恩。玉帝聞言大怒,決定在除夕午夜讓臺灣島沉入海底,以示懲罰。
百姓得知這個消息後,就在沉島前夕將家中所供奉的神明送回天庭,以免遭受連累,此即為「廿四送神」;而到了除夕傍晚,還烹煮所有存糧與家人共進最後的晚餐,這就是「除夕圍爐」的源起。
之後,長輩們取出錢財,分送給後生晚輩,全家還聚在一起,整夜不睡,等待臺灣沉入海中、共赴黃泉,這就是後來的「壓年錢」(壓歲錢)和「守歲」等年俗。
到了午夜,臺灣竟然沒有沉入海底,原來是觀世音菩薩向玉帝求情,免除臺灣毀滅的命運,於是家家戶戶高興得放鞭炮慶祝。等到天亮,人們出門相遇莫不互道「恭喜」,慶祝重生,還紛紛到寺廟祭拜,感謝神明庇佑,此乃初一拜拜或「行春」的由來。
初二早上,已出嫁的女兒也特地回到娘家,探視父母是否平安,中午便在娘家與父母聚餐,後來便成為「初二回娘家」的習俗。到了初四,人們確定危機解除,於是將諸神重新迎回家中,繼續奉祀,形成「初四接神」的民俗。
初五,所有慶祝活動都告一段落;初六,民眾開始挑水肥澆灌,恢復正常農事作息,故稱「初五隔開、初六挹(ㄧˋ)肥」。
*除夕夜:祭祖&圍爐
到了除夕傍晚,還要舉行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祭祖儀式。除了準備豐盛祭品,神桌上也會供奉甜粿、發粿、糕仔和花生等甜點,且神明及祖先牌位旁各有兩個發粿或兩碗米飯,上插一支紙糊的春花,俗稱「飯春花」。
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象徵「米飯有剩」或「發財有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年年有餘」。此外,神桌上還會疊放一堆柑橘,代表來年美好「吉」利的事成堆而至!
祭祖之後,便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晚餐,華人稱為「年夜飯」或「團圓飯」,臺灣則叫作「圍爐」,這是因為早年除夕夜,大家習慣圍著火爐聚餐。
圍爐必備的菜肴就是「長年菜」,象徵長命百歲,所以食用時要整葉吞食,不可切斷。另外,嘉義以北的長年菜是「芥菜」,而臺南、高雄和屏東的則是「帶根的菠菜」,各地都不一樣,有趣吧?
臺灣圍爐菜肴還有吃雞「起家」、吃魚丸和肉圓「大團圓」、吃菜頭「好彩頭」等食俗。而華人地區以吃魚象徵「年年有餘」,臺灣年俗也吃魚,但不具特殊意義,倒是以「飯春花」和「行春」象徵「年年有飯」。
§年獸小瑞來出題,紅包就看這一題!
Q2:圍爐時吃豆干的象徵意義是?
(A)過關。
(B)升官。
(C)做官。
*除夕跨初一:領紅包&搶頭香
吃完圍爐後,小朋友的重頭戲就來了──領壓歲錢囉!
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原為「壓制邪祟」之意,是將金錢放在床腳或枕邊以賄賂妖魔鬼怪,保護自己免受侵害,但現在已成為長輩贈予晚輩祝福之用(臺灣稱為「壓年錢」)。
拿過紅包,除夕夜還長得很!雖然「拜天公」的時間各地皆不相同──臺灣北部地區在初一零時,中部地區則是除夕午夜,南部地區要到初九天公生才舉辦,但全國都會在除夕午夜十二點燃放鞭炮「迎新正」,臺北行天宮和嘉義新港奉天宮等廟宇也會在此時開廟門,供民眾「搶頭香」!
所謂搶頭香就是「搶插第一柱香」,據說神明將「優先」完成搶得頭香的信眾心願,所以大家都很熱衷。許多寺廟還會舉行「抽公籤」,為各行各業占卜今年運勢。
◎過年吃什麼?(box)
舉凡民間節慶都離不開「吃」,平常粗茶淡飯將就度日,可每到過年,大家都會準備豐盛年節食物,大飽口福。
這些食料一般稱為「年貨」,民間則叫「南北貨」,意指「各種食品貨物」。其中包括糕餅甜點、粿類、醃製肉品、水果和花卉等,且每樣都有象徵意義。
例如糕仔代表「步步高升」,一來是「糕」與「高」諧音,二來是人們會將糕仔以紅紙包成扁長型,放在神桌香爐前,自除夕到初五每天祭神時疊上一塊,愈堆愈高即象徵步步高升。同在神桌上的冬瓜糖等甜點代表「甜甜大賺錢」;糖衣包花生則有「土豆吃老老」之意,用來祈求長壽。
而在粿類食物裡,甜粿、發粿和菜頭粿是必備食品。甜粿(年糕)在中國象徵年年高升,可在臺灣,因為「粿」的閩南語發音與「過」相近,所以有「甜甜好過年」、「年年好過」之意。
發粿代表發財且可預示來年運勢──發粿若未被炊「發」,家人心情都會大受影響。民間另有禁止孕婦觀看蒸發粿,否則粿將蒸「不發」一說,應該只是要讓孕婦避免勞動,充分休息。
菜頭粿(蘿蔔糕)象徵「好彩頭」,「包仔粿(草仔粿或刺殼粿)包金,年年發萬金」象徵財運,可高雄縣過年要包粽子,臺南則有做「鹹粿」習俗。
但過年送禮不可送粿,因為依照臺灣喪葬禮俗,喪家不能做粿,得由親友贈送,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甜點回贈,所以過年送粿被視為詛咒。
至於在水果部分,柑橘代表「甘美、吉利」,鳳梨代表「旺旺來」,棗子、金棗的「棗」與「好」諧音,象徵「一切美好」,俗稱「福肉」的龍眼乾象徵福氣。
年節花卉以桔樹、金棗樹和黃金樹最為普遍,象徵吉利、美好與發財;「銀柳」與「銀兩」諧音,也頗受歡迎──銀柳插入花瓶前,必須剝下花蕊外殼,稱為「剝銀柳會得銀兩」。
*初一行春,初二做客,初三老鼠要娶親
終於來到初一早上,但放眼望去,大家的餐桌上都是……素菜?原來所謂「初一早吃菜(吃素),恰贏吃一年齋」,意指一年的開始吃素比吃一年齋更有意義,因此才有那麼多人遵循習俗。不過根據舊俗,初一早上不可吃稀飯,否則出門會遭雨淋溼,這不知是真或假?
另外,一年的第一天要穿著新衣迎接新年,出門也要選擇良辰吉時和吉祥方位,大家還會到廟宇祈求平安發財,也就是「行春」,有「愈行愈剩」的象徵意義。
初二是女兒「轉外家」(回娘家)的日子,民間稱為「做客」。雖說是回家,但可不是隨便回的──女兒「做客」一定選在早上,並會準備伴手禮,中午在娘家「請子婿」,傍晚炊(ㄔㄨㄟ)煙升起前必須回到婆家。
這習俗是來自父母對出嫁女兒的關懷,所以希望她回娘家告知近況;而傍晚前回婆家則是體諒女兒必須為家人準備晚餐。
若是新婚者,初二還得由兄弟前往「娶做客」,以免婆家因家事繁忙不讓姊妹回娘家。
至於「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民間歲時節令本來就有調節生活作息的用途,所以從除夕到初二連續忙碌三天後,初三自然休息一天。
初三是諸事不宜的日子,卻也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因此不但要晚起,更要早睡,以成全老鼠的好事,並在屋內撒餅乾或糖果,為老鼠賀喜。
§年獸小瑞來出題,紅包就看這一題!
Q3:初三諸事不宜,最好早睡晚起,這一天又稱為什麼?
(A)黑破日。
(B)赤狗日。
(C)赤煞日。
*初四開市又接神,初五年假終止日
初四早上,大家的爸爸媽媽是否都到公司去「開市」呢?一般開市都在公司或工廠門口擺設香案祭拜,並放鞭炮慶祝開工,但通常沒有真正上班,而是和同事聚餐或喝春酒。
到了傍晚,民間還會舉行「接神」儀式,迎接諸神返回家中。所謂「送神早、接神晚」,為了讓眾神充分享受假期,這儀式都選在黃昏後,還必須焚燒「雲馬」作為交通工具,以利神明回到人間。
初五是年俗活動截止日,代表年假到此為止;所以初六一到,農民便勤勞的挑水肥澆菜,恢復農事,不再沉溺於年節的狂歡享樂。
* * *
看了這麼多臺灣年俗,你是不是覺得「哇!原來過年這麼有趣」呢?這些儀式有其文化背景,但我們現在大多只知道中國「年獸」的故事,卻沒聽過臺灣在地的「沉地」傳說,也忘了各種食俗所代表的意義,把它當成單純的「食物」而已。在我們哈日瘋韓、沉迷歐美文化的同時,真該反思如何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質,並傳承、發揚下去!
答案正解:
1(A)2(B)3(B)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幼獅少年》於民國65年創刊,是全國第一本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綜合性刊物。包括文藝、生活、科學、趣味……等多面向知識,榮獲多次「雜誌出版金鼎獎」及「中小學生課外優良讀物」獎勵,是一份師長樂於推薦、學生樂於閱讀的青少年讀物。
《幼獅少年》的6大特色,適讀年齡:國小中高年級以上。1976年創刊,少年雜誌第一品牌。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課外優良讀物、雜誌出版金鼎獎。定期徵文活動,提供孩子發表創意舞台,培養作文能力。活潑有趣專欄規劃,配合彩色精細插畫,引起孩子學習動機,廣闊孩子視野。內容加強鄉土關懷與語文能力,配合學校的課程進度,老師上課時最佳的輔助教材。研究兒童文學、插畫者及讀書會故事媽媽必讀的唯一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