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第179期]:今天開始斷捨離

點閱:1667

作者:經理人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19.10

出版社:巨思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巴菲特的行事曆
 
過去將近10年間,在生活周遭,「斷、捨、離」這3個字,漸漸地從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寫的一本叫做《斷捨離》書,變成了一個「日常用語」,特別是當居住環境或辦公空間雜亂時,人們總會說,「是時候該『斷捨離』了!」
根據山下英子的界定,斷捨離指的是:斬「斷」物欲、「捨」棄舊物、脫「離」執念。如果只把斷捨離片面地解釋為整理、收納或丟東西,恐怕是誤解了原意。
首先,「收納術或整理術,這些策略本質上是在宣傳如何將過多的物件,密密實實地、見縫插針地塞滿我們的生活⋯⋯只會讓我們在浪費、過剩、惰性中喘不過氣來。」
其次,斷捨離雖然主張「減法運算」,讓生活更精簡樸素,但是斷捨離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出」:不要一直想買新的,也不要捨不得丟棄舊的,而是要維持一種「有捨有得、有進有出」的流動狀態。
家裡的每一個空間都堆放著密密麻麻的雜物,說白了就是把房租(或房貸)都拿來給物品住,讓人的活動空間變狹小,心情也變煩躁;而即使將雜物嚴嚴實實地收納好,卻3個月、甚至3年也不見得拿出來使用一次,這不是愛惜、節省,而是浪費、逃避。
人事物,都是要用來交流、運用的,不是拿來堆放、塞擠的。「居住環境、工作現場、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山下英子說。
根據CNBC報導,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2017年與比爾.蓋茲(Bill Gates)對談中,主持人問蓋茲,他從巴菲特身上學到了什麼?蓋茲說,第一件事是,留太多財產給孩子未必是好事;另一件事是,「華倫給我看了他的行事曆,裡面都白白的。」
蓋茲說,「我以前是每分鐘都排滿,我以為那是有在做事的唯一方式。」巴菲特教會了他保留一點時間用於思考的重要性,「行事曆上每分鐘都填滿,不代表你很認真。」巴菲特自己的解釋則是,「我可以買任何我想要的東西,但是我沒辦法買時間。」而「成功人士與真正成功人士之間的差異在於,真正成功的人對幾乎每一件事都說『不』。」
說「不」,絕對是困難的。1997年,剛重返蘋果(Apple)不久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在該年度世界開發者大會(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上說:「專注就是說『不』。你得說『不、不、不』,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惹毛別人。」
眾所周知,賈伯斯重新整頓蘋果的關鍵策略之一,就是將公司混亂的產品線砍到只剩4條,也就是由「專業/消費」「筆電/桌機」這兩條軸線所構成的產品矩陣。說不,不只是表面上的裁員、砍產品而已,「而是有勇氣揚棄1000個好點子,目的在於達成唯一的重大目標。」
賈伯斯說,「對於沒做的事、有做的事,我同感驕傲。」不管是在工作或生活的場域裡,對於斬斷物欲、捨棄舊物、脫離執念,不要再心存猶疑,因為你已經知道,什麼是你的priority,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人事物。取捨,代表你心思清明,孰輕孰重了然於胸。
 
總編輯 齊立文

雜誌簡介
 
《經理人月刊》橫跨兩岸華人、多元媒體平台,談內部、談管理、談創造高效率的工作者、管理者、經營者,期許培養出「誠信、專業、創新、當責」的經理人。

  • Diagram 管理圖解 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步/網路上所有線索拼湊出的形象,決定了「你是誰」
  • MBA@Office 辦公室商學院 名師一堂課Master Class___台大工商管理學院暨商學研究所教授 黃俊堯/不斷重新定位「我是誰」,企業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