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今年赴中國留學潮為何退燒
惠台三十一條實施一年半,台青中國夢還熾熱嗎?
《新新聞》1618期曾經深入報導北京習政府,以惠台31條等政策積極拉攏台灣青年。「去中國就學就業」成為台青追尋未來的另一條道路。
一年半過去,到底惠台政策發揮了什麼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申請赴中國念大學的台灣學生明顯比去年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這一年來,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香港發生震撼全球的反送中運動,而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中國經濟成長率創下27年來新低、工作機會減少。再加上社會缺乏自由、生活無法適應等等原因,一方面阻卻了台青赴中求學,另一方面已登陸的台青也有頗高比率離中返台。
雖然赴中熱潮稍降溫,但年輕的高中生仍有相當高的比率,把中國的大學當成未來選項。許多補習班、民間團體也看上這股商機而積極投入。
面對學生們的「中國夢」,許多台灣高中老師也開始積極地讓學生「認識中國」,希望降低學生被北京形塑美夢統戰的機率。
2019年,有人星夜赴中國科場,有人辭職歸台灣故里。
◎李佳穎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700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