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雜誌 [第44卷 第10期]:異國天使 用愛深耕

點閱:1

並列題名:Taiwan panorama

作者:台灣光華雜誌編輯部

出版年:2019.10

出版社:光華畫報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28

附註:中英文國內版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遠渡重洋的神父南耀寧,走進偏鄉部落,在教友家中主持禮拜,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林旻萱攝)
 
【編者的話】
讀者是《光華》前進的力量
《光華》2017年的封面故事「天使傳愛」專題報導,造成極大迴響及好評。當時我國駐教廷大使館為配合台梵建交75周年,加印了西班牙文抽印本3,000冊於建交酒會上發送,並由教廷之國務院轉呈教宗方濟各及教廷各重要樞機主教等重要人士。之後更因為天主教地區使用義大利文民眾極多,又增印了義大利文抽印本3,000冊,於歐洲及中南美洲地區分送,對於協助駐處推廣我國軟性外交,成效卓著。
今(2019)年《光華》再次規劃在台神父專題,除延續來自西方國家的神父事蹟外,更加入了出生於越南的阮文雄神父專訪,他曾被美國國務院稱為是結束現代奴隸制度的英雄,想知道阮神父來到台灣後,做了哪些事情,以及如何用平安喜樂的心,傳遞神的慈愛恩典,本期封面故事不容錯過。
* * *
人與自然的結合,可以是何俊賢克服地形地貌的限制,所蓋出冬暖夏涼的「度咕屋」;也可以是與當地部落文化緊密連結的「文化保種」運動;更可以是回歸山林時的那份恬靜與喜樂。隨著「國家賠償法」第6條修正草案的通過,國家除了提供適當警告和標示之外,不負任何損害賠償責任。其影響層面,則是自今年6月1日起,國家公園配合取消入山管制,農委會林務局也開放了所有林道讓民眾親近。
這對於喜愛山林,常挑戰自我的登山客來說,是一大福音。對於想擺脫煩囂喧鬧都市生活的一般大眾,也多了個去野外走走的誘因,如果暫時無法脫身⋯⋯起碼,泡杯咖啡,拿起《光華》雜誌,讓「自然」流暢的圖文,幫心靈充充電,再出發。
* * *
此外,本期還專訪了受邀主持2018年國慶典禮的越南籍阮秋姮,讓她訴說來台的生活,以及如何打破許多人的刻板印象,活出自信的過程;還有一批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的青年學者們,正透過國際學術平台鏈結的力量,扣敲問題的核心,希望能為東南亞文化及語言族群等跨領域的研究,找出一條活路。而科技女農在台灣的議
題,也是本期的報導重點。
下期《光華》封面故事,將著重探討來自東南亞的這些「新台客」,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點滴,以及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敬請期待。
 
 

雜誌簡介

台灣光華,世界光華
「台灣光華畫報雜誌社」(原光華雜誌)於民國六十五年創刊,目前台灣光華雜誌月刊以中英對照紙本及中日對照網路版向全球一百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包括全美一百多家書店同步販售,訂閱對象含括學術機構、藝術文化、貿易經理人、台商、華僑、關心台灣的國際經貿組織及外籍人士。
 
中華民國台灣長期推動南向政策,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邦,更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增進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了解,也讓更多讀者知道東南亞人士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面向,於104年12月創刊《光華》東南亞三語文版(印尼文、泰文、越南文)。東南亞三語文版刊物以雙月刊方式發行,定期出版且均已數位化,建置於《光華》官網。 
 
核心價值——呈現台灣蓬勃生命力
「台灣光華雜誌」每月以多元化報導及雋永圖文呈現台灣發展脈動,見證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多年來以讀者最關心的話題,深入採訪報導,並以中英、中日雙語對照呈現,因而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優良政府出版品獎」及「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等獎項之肯定。 
 
集結叢書——累積豐富多元資料
繼「光華」第一本叢書——「面對當代人物」於民國七十三年推出後,市場反應熱烈,開啟國內雜誌界將報導系列內容集結成書風氣之先河,至今「台灣光華叢書」已輯印三十餘種,包括:「國際漢學與漢學家」、「台灣原住民文化」、「台灣特稀有生物」、「擁抱臺灣—百張圖片看現代臺灣」、「台灣民俗筆記」、「台灣好滋味」等叢書,可謂每本「台灣光華叢書」都是台灣不同面向的縮影。
 
數位整合——推動多元行銷
近年來,「台灣光華雜誌」與國內外媒體合作,進行跨界聯盟,除與知名電台合作單元專訪外,亦與多家網路平台合作發行「台灣光華電子報」及「台灣光華電子雜誌」。此外,更結合數位化科技,將累積三百期、數千萬文字之內容建立數位化資料庫系統,以多種檢索功能提升讀者閱讀及研究之服務。美國多所著名大學、國內中研院、國家圖書館、各地文化局圖書館等均為訂戶,並登上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使用率排行榜。 「台灣光華雜誌」希望把台灣最真實訊息傳達給每一位讀者,不論是在國內,或是海外,讓每一個瞭解台灣的人更愛台灣,不知道台灣的人也能從這本雜誌中認識台灣、支持台灣。

  • 來自地方的明信片 百年伯公
  • 編者的話 無私奉獻.讓愛延續
  • 月月好讀 Variety Pages
  • 影像對話 群像的預示:杜韻飛《未來祖宗像》
  • 產業新創 性別化創新 遇見智慧科技女農
  • 多元族群 我因台灣而閃亮 打破刻板印象──阮秋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