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阮金紅(右)打造的「越在嘉文化棧」,成為當地民眾與新住民交流的場域。(林格立攝影)
【編者的話】
多元族群在台灣
在台灣,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新住民在不同階段與時期,分別落腳於這塊土地上。因為語言、習俗、信仰的不同,以及經濟資源的相互競爭,每個時期的融合,不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適應,更可能在過程中引發對立與衝突。
當然,族群融合的議題,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層面的影響,並非單一因素就可全盤理解與解決,而《光華》所能做的,就在於呈現出各族群間較深層的一面,以促進彼此間的相互理解,並尋求一平衡點。從台灣的東南亞移工、新住民的日常生活開始, 在飲食、工作、休閒、宗教及各式各樣之活動場域中,進一步地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欲,相信透過文字的力量,能將隔閡慢慢消融。
* * *
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不斷地溝通、理解與再適應, 才能讓台灣持續不斷地穩步向前。而各種形式的「教育」與「傳
播」,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軟絲爺爺王銘祥十多年來替海洋保育倡議,為台灣的環境教育作出貢獻;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U於俄羅斯舉辦國際技能競賽的期間,將我國五金、五銀、五銅的好成績,透過影片的傳播,讓這群「技職之光」被看見,也讓台灣長期偏重大學教育的報導現象有所平衡。
而教育部的「接待家庭計畫」,十年來已媒合來自103個國家地區、5,634位境外學生,到全台各地3,248戶接待家庭,紓解了外籍學生在台灣求學之不適應,也是台灣展現國民外交的具體實踐。
* * *
從北到南,台灣各地有趣的事正在發生。來看客家戲囉!「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連續六年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年度演出獎、最佳傳統表演藝術影音出版獎等重要獎項,看接班人鄭榮興如何致力於傳承推廣客家戲曲藝術,讓客家劇團走出國際;高美館則在今年舉辦了台灣首次大規模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展──「太陽雨」。當藝術與族群結合,看藝術家如何賦予展品生命,為東南亞文化開啟了一扇理解之窗。
也讓我們回顧台啤這百年老廠,如何透過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研發與行銷,讓台灣的啤酒面對市場的多變,以及國際品牌的競爭下,仍能不斷創新、追求卓越。下期《光華》將帶大家前進日本九州,探索台日飲食、文學、農業交流之現況,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台灣光華,世界光華
「台灣光華畫報雜誌社」(原光華雜誌)於民國六十五年創刊,目前台灣光華雜誌月刊以中英對照紙本及中日對照網路版向全球一百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包括全美一百多家書店同步販售,訂閱對象含括學術機構、藝術文化、貿易經理人、台商、華僑、關心台灣的國際經貿組織及外籍人士。
中華民國台灣長期推動南向政策,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邦,更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增進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了解,也讓更多讀者知道東南亞人士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面向,於104年12月創刊《光華》東南亞三語文版(印尼文、泰文、越南文)。東南亞三語文版刊物以雙月刊方式發行,定期出版且均已數位化,建置於《光華》官網。
核心價值——呈現台灣蓬勃生命力
「台灣光華雜誌」每月以多元化報導及雋永圖文呈現台灣發展脈動,見證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多年來以讀者最關心的話題,深入採訪報導,並以中英、中日雙語對照呈現,因而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優良政府出版品獎」及「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等獎項之肯定。
集結叢書——累積豐富多元資料
繼「光華」第一本叢書——「面對當代人物」於民國七十三年推出後,市場反應熱烈,開啟國內雜誌界將報導系列內容集結成書風氣之先河,至今「台灣光華叢書」已輯印三十餘種,包括:「國際漢學與漢學家」、「台灣原住民文化」、「台灣特稀有生物」、「擁抱臺灣—百張圖片看現代臺灣」、「台灣民俗筆記」、「台灣好滋味」等叢書,可謂每本「台灣光華叢書」都是台灣不同面向的縮影。
數位整合——推動多元行銷
近年來,「台灣光華雜誌」與國內外媒體合作,進行跨界聯盟,除與知名電台合作單元專訪外,亦與多家網路平台合作發行「台灣光華電子報」及「台灣光華電子雜誌」。此外,更結合數位化科技,將累積三百期、數千萬文字之內容建立數位化資料庫系統,以多種檢索功能提升讀者閱讀及研究之服務。美國多所著名大學、國內中研院、國家圖書館、各地文化局圖書館等均為訂戶,並登上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使用率排行榜。 「台灣光華雜誌」希望把台灣最真實訊息傳達給每一位讀者,不論是在國內,或是海外,讓每一個瞭解台灣的人更愛台灣,不知道台灣的人也能從這本雜誌中認識台灣、支持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