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Taiwan) [第88期]:Will contemporary be outdated?「當代」會「過時」嗎?

點閱:1

作者:art plus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20.02

出版社:藝術地圖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雙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專題
Why Collect Contemporary Art?
Ways of Looking at Contemporary Art
為何收藏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作品如何看?
2016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 (SFMOMA) 的一檔展覽,一位17歲男孩TJ Khayatan,突發奇想,在展區地上放上一架自己的黑框眼鏡,混充為這檔展覽的展品,結果現場觀眾誤以為是展品,在作品前駐足討論。實情曝光後,引起網路上廣大的討論,這件趣事也因此揭發了當代藝術發展某一荒謬的面向。
 
豐富性、主觀先決、開放討論、任意性、可變性、觀念賦予作品實質,等等幾個當代藝術作品具有的獨特關鍵字,都讓當代藝術作品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被人”觸發它存在的姿態”。
 
Will 'Contemporary' be 'Outdated'?
On Contemporary Artists and Contemporary Collector
「當代」會「過時」嗎?
淺談當代藝術家與當代收藏家
 
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成功的藝術家有如明星,掀起話題與潮流,萬人簇擁,帶來跨族群的影響力,背後的龐大效益,讓藝術家化為文化與思想的傳播者,比起任何時代,今日的當代藝術家,都站在一個更強而有力的位置。
例如 : 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取用兒童玩具形象創作的〈黃色小鴨〉(Rubber Duck) 以巨大的尺度,放置在各城市海港水岸,形成既帶有趣味又突兀的空間視覺體驗,也因此締造他的話題討論度,也強化個人的藝術發展。
另一位,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2017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啟動的海底寶物打撈計畫〈令人難以置信的沉船寶藏〉(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 內容有各式器物,以及充滿詭異與遺世感的珍奇雕塑,這個耗資數億的大動作展演,不僅全程拍攝記錄,還說了套故事,謊稱為此批寶物為200年前這土耳其富豪Cif Amotan二世的藏品,驚奇感之餘,讓人對他的作品更加趨之若鶩。
霍夫曼以共同符號(眾人的童年記憶),讓可以理解的討論內容,進入大眾的生活經驗,演繹自我的藝術魔法。而赫斯特耗費重金來說一個「真實的假故事」除了代表當代藝術中,或許「真實的實體」(存在合理性、歷史、特定脈絡下的物質、語言等)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真實的體驗」(個人內在經驗中獲得的一種滿足,與超然覺知 )才成為當代藝術作品,感動人心的重要來源。
 
The Importance of Taste
品味的重要性
「要有壞品味是不可能的,但是很多人根本毫無品味。」
喬治.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
 
德國實驗物理學家利希滕貝格說過的話言之有物,品味不分好壞,實際上在人生中各個階段品味會的變化,舞蹈、設計、藝術、電影、文學、哲學、甚至日常的閱讀與新聞都是品味養成的一部分。從穿著到裝潢,從閱讀文學到觀賞藝術,品味本身平時無形、無色、無味,捉摸不定、變幻莫測,好比信用一般,令人景仰的品味在藝術界是最優質的貨幣。品味究竟是何物?經過思考分析,品味是需要城時間薰陶培養的,這是畢生的課題,學無止境。關於品味的比喻,品味不是一件衣服,也不是衣櫥,而是你一輩子所有曾經穿過的衣服,以及未來你想要穿的衣服。她會一直不斷的成長改變、蛻變。成熟的品味在經過時間與歷史的認證之後獨樹一格、耀眼芬芳。
 
Do We Need Art Fairs
我們需要藝博會嗎
一個藝博會的好壞取決於作品品質跟藏家造訪意願與畫廊參展意願。有好的作品,藏家就會去,有藏家去,畫廊就願意帶好作品去。所以,畫廊參展前必須要搞清楚自己作品的實力以及價位挑選合適的藝博會達到理想的目標。優質藝博會的高淨值藏家通常不會有時間去周邊的衛星藝博會(巴塞爾LISTE除外)。這就是所謂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的概念。今年台灣有十幾家中小型畫廊熄燈、轉型,很多的因素是沒有作好市場調查跟做出正確的商業對策。是的,藝術文化產業不僅是商業,但理想終究要面對現實,面對五花八門的藝博會,藏家畫廊都容易分心,到頭來似乎效益不大。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曾經發表言論認為大型畫廊應該贊助支持中小型畫廊於藝博會的開銷,原因就在於許多較為小型的畫廊參展是賠錢的,而這個現象也代表著市場M型走向,如何找到出口則是另為一個值得深省的議題。

雜誌簡介
 
《art plus》藝術+++
 
《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找到有溫度的情感,藝術才充滿樂趣。
 
《art plus》以國際、年輕、跨領域為主調,內容涵蓋生活、視覺、表演等面向,為兩岸四地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
 
《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

  • HIGHLIGHT 10間精選畫廊
  • HIGHLIGHT EXHIBITION 展覽精選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