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如何讓資源永續是當代重要課題,全球皆不斷尋找解方,位於苗栗竹南外海的離岸風電即是一例。(莊坤儒攝)
【編者的話】
連結世界的窗口
甫於今(2020)年1月出版的光華專書《台灣意象》,內容除了橫跨北、中、南、東各地的地理、人文、環保、生態及產業外,亦包括「騎行台灣」等單元,並以「單車慢旅」、「人文風景」、「創生築夢」、「新舊交融」、「大塊奇觀」等面向,深刻刻劃出了台灣的整體意象。
這本專書的問世,反映了寶島上人們努力的身影,也透過多語的傳播,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好。誠如知名作家褚士瑩所說:「長達400 多公里的『樟之細路』,⋯⋯我感受到心底燃起的熱情,我看著一幀幀美麗的照片,渴望著自己的雙腳,能夠踏上這一條串連起古道、農路、登山步道的美麗路徑。」
本書另一推薦人吳鳳則是提及,「通常外國人聽到台灣的第一印象就是高科技或腳踏車,但跟我一樣真正來過台灣、看過風景、體驗過人情味及各種民俗活動,才發現台灣真的很特別。」而這也正是《光華》40多年來一直努力堅持不懈的目標。
與世界連結的腳步,台灣從不缺席,從再生材料的應用,到循環經濟的實踐;從台灣AI學校的興起,到外交部數位外交的推動。還有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中,用藝術與世界各地文化結合的創意與啟發。這些來自台灣內部的創新能量,正一點一滴地推動著台灣向前邁進。
此外,本期精彩內容還包括有台灣特有種的愛玉子,野生愛玉子大多攀附於大樹生長,其藤蔓爬得愈高,結「果」愈多,但也增加採果人攀高採摘的危險性。看台灣農改技術人員,如何克服重重困難,開發出在平地就能有高產值且採摘便利的品種,經過生物科技的萃取,更可以作為淨白肌膚的面膜或精華液,提高台灣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而堅持親手為家人蓋一棟與環境共生的家的楊三二,在屏東枋寮正在為夢想努力著;還有跳脫以往客家戲劇的框架,在以華語為主的台灣戲劇中,帶來耳目一新感受的客家電視台,看他們如何堅持理念,突破自己的侷限,展現出各自的精彩。《光華》的報導,既是本土能量的展現,也是連結世界的一扇窗,除了讓台灣的人事物走出世界,也讓世界能「走進」台灣。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台灣光華,世界光華
「台灣光華畫報雜誌社」(原光華雜誌)於民國六十五年創刊,目前台灣光華雜誌月刊以中英對照紙本及中日對照網路版向全球一百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包括全美一百多家書店同步販售,訂閱對象含括學術機構、藝術文化、貿易經理人、台商、華僑、關心台灣的國際經貿組織及外籍人士。
中華民國台灣長期推動南向政策,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邦,更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增進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了解,也讓更多讀者知道東南亞人士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面向,於104年12月創刊《光華》東南亞三語文版(印尼文、泰文、越南文)。東南亞三語文版刊物以雙月刊方式發行,定期出版且均已數位化,建置於《光華》官網。
核心價值——呈現台灣蓬勃生命力
「台灣光華雜誌」每月以多元化報導及雋永圖文呈現台灣發展脈動,見證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多年來以讀者最關心的話題,深入採訪報導,並以中英、中日雙語對照呈現,因而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優良政府出版品獎」及「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等獎項之肯定。
集結叢書——累積豐富多元資料
繼「光華」第一本叢書——「面對當代人物」於民國七十三年推出後,市場反應熱烈,開啟國內雜誌界將報導系列內容集結成書風氣之先河,至今「台灣光華叢書」已輯印三十餘種,包括:「國際漢學與漢學家」、「台灣原住民文化」、「台灣特稀有生物」、「擁抱臺灣—百張圖片看現代臺灣」、「台灣民俗筆記」、「台灣好滋味」等叢書,可謂每本「台灣光華叢書」都是台灣不同面向的縮影。
數位整合——推動多元行銷
近年來,「台灣光華雜誌」與國內外媒體合作,進行跨界聯盟,除與知名電台合作單元專訪外,亦與多家網路平台合作發行「台灣光華電子報」及「台灣光華電子雜誌」。此外,更結合數位化科技,將累積三百期、數千萬文字之內容建立數位化資料庫系統,以多種檢索功能提升讀者閱讀及研究之服務。美國多所著名大學、國內中研院、國家圖書館、各地文化局圖書館等均為訂戶,並登上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使用率排行榜。 「台灣光華雜誌」希望把台灣最真實訊息傳達給每一位讀者,不論是在國內,或是海外,讓每一個瞭解台灣的人更愛台灣,不知道台灣的人也能從這本雜誌中認識台灣、支持台灣。